“是啊,阿爸,这水牛奶可是个好东西,可以用来卖钱。”林正阳说道。
林正阳想要做的,就是后世他们省在农村大力推广的“养牛为产奶,育牛为卖肉”。
养牛不是为了来耕田,而是育胎产奶,卖育好的牛仔出产牛肉。
不过这个农业模式放在后世在推广时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农民很难接受这种观念。
所以林正阳也不确定阿爸会不会支持,毕竟这个模式太过于超前,也是困难重重。
他们省的养牛的条件非常好,草多、水光热条件好,甘蔗秸秆饲料多,品改早、品种多和技术尖。
后世就是利用这个模式,他们省的水牛产业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说一数二的,总产值超过300亿。
而在农村的普通农户家里采用散养模式,都不用付什么饲料成本,效益就很可观,平均每头牛饲养一个月就可以通过出售牛奶收入1000元。
所以这么一条致富路径,林正阳当然不能放过了。
听完儿子的话后,林国进满脸狐疑地看着林正阳,开口问道:“你会养牛吗?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面对父亲的疑问,林正阳表现得非常自信,点点头说道:“阿爸,你就放心吧!虽然我自己没有太多经验,但我已经请周技术员帮忙咨询了,自己也收集了很多资料,绝对没问题!”
其实,早在今年清明节过后不久,周书俊便给林正阳寄来了一封信以及一些资料。那些资料都是关于养牛方面的一些关键信息和技术要点。
而这些宝贵的资料,都是林正阳之前特意委托周书俊去打听了解的。
同时周书俊在信里说,他有去了解到的省农科院关于奶水牛的研究项目。
关于国家对水牛品改的过程是个漫长的,从1957年国家引进印度摩拉水牛开始,华南地区开始了保种、繁育、品改的研究过程。
当年带回来的摩拉水牛分到四个省区,但是只有他们省历经磨难保存了良种,并进行较大规模的杂交改良。
1974年,又分别引进了巴基斯坦尼里拉菲水牛,然后用摩拉和尼里拉菲两个水牛品种为父本,本地水牛为母本,进行二品种经济杂交。
杂交后的水牛优势极为显著,后代体躯长,生长发育快,产乳性能高,役力强,耐热耐粗食,抗病力强。
之后1977年,农业部还给省农科院下达水牛奶、肉兼用的研究课题,水牛杂交改良开始考虑产奶性能。
自古以来,农业生产都非常依赖耕牛,所以就会有牛只能被用于耕田犁地的观念。
经过了数千年,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人们几乎从未思考过一些个问题。
比如,牛与人类的经济合作关系是否仅限于种植业领域呢?牛是否只能充当家畜角色呢?它能否跨越家庭经济范畴,迈入产业经济领域呢?
在应对和解答这些问题时,我国北方的速度相对较快,但要说到真正实现从役用到肉用、奶用的转变,成功地将本土耕牛打造成肉牛和奶牛,并完成从本地沼泽型役用水牛到河流型水牛品种改良的艰巨任务,则非位于祖国南部边陲的华南地区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