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人之常情,情理之中

此时,雨化田悄然走入,低声禀告:“陛下,刘邦已经反叛。”

听到这个消息,嬴耀脸上闪过一丝意外的喜悦:“想不到刘邦竟在此刻起兵,看来项羽和楚南公也是时候了。”

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下令:“传令蓝玉和李信,他们可以行动了。

楚地首当其冲,但绝不能让它变成一片废墟。”

在黄石公与楚南公的密谋中,两位智者显然已察觉到时机成熟,不再拖延。

楚地烽火的预兆,便是最好的导火索,张子房明白,秦国动荡之际,正是他们行动的最佳时机。

他深知,抢占先机,迅速集结军队,才能收获最大的利益。

一旦秦国的土地出现危机,哪怕只是边缘地区,都会动摇根基。

因此,首要任务是稳固北方的匈奴防线,以确保秦土不失。

赢耀明白,秦地的存在是秦国复兴的关键,失去它,就意味着统一天下的梦想将化为泡影。

秦王嬴政决不允许这样的局势发生,他不会轻易牺牲赢耀,因为后者是维系希望的纽带。

赢耀宣布:“诸位,刘邦的叛乱昭示着毒蛇的蠢动,半月后,我将亲自率领一万修罗铁骑出函谷关。”

他的决定源于反秦势力的公开行动,隐藏已无益处。

一旦赢耀公开亮相,诸如高阙的失守将不再是秘密,六国各地的战火将全面燃起,世家和百家也将被迫表态。

即使那些未直接参与的,大秦也能视其为潜在盟友,给予包容。

同时,这也是给胡亥提供机会,让他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的立场,否则他将失去最后的翻盘可能。

至于赵高,他的去留并不在赢耀的考虑范围之内。

留在咸阳,他或许能保住赵高,但胡亥会为了权力的象征而杀他。

胡亥和赵高,无论父皇是否出手,赢耀都会亲自终结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已无利用价值,留存只会消耗资源。

胡亥的回归问题,只有他一人被允许回京,其他皇子则被命令留守在外。

违背命令者,将面临严峻的后果。

刘邦与项羽,作为这个时代的关键人物,赢耀决心亲手了结他们,他认为这样做不仅符合道义,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在他看来,作为被召唤者,他的目标明确,处理完刘邦和项羽后,他会将胡亥和赵高交由始皇帝裁决,以此证明没有他,颠覆秦朝不过是空谈。

当前的局势,已至悬崖边缘,任何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秦国的崩溃。

然而,赢耀的布局,却让赵高深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颠覆。

秦始皇发布命令,调动李信麾下的三十万蓝田精兵向北挺进,表面上支持蒙恬坚守九原要塞。

这道命令象征着坚守九原的重要性,它如同一道防线,阻挡匈奴直逼秦国腹地的可能。

蒙恬只需坚守三个月,秦国便可从其他战略要地调集援军,给予匈奴致命一击。

对于六国的领土,秦始皇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将重点放在阳方,以此展示他对本土领土的坚定决心。

这个决策是秦始皇向六国反秦势力发出的明确信号,表明他宁愿舍弃六国,也绝不允许匈奴侵入秦土。

雄关要塞位于秦土之心脏,掌控此地,即等于阻断了东方六国对秦土的侵袭企图。此刻,秦始皇的目标远大,志在一举歼灭匈奴于国境之内,彻底解除南侵的威胁。

楚南公、黄石公和范增等人对此心知肚明,他们期待着能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协助秦国实现这一宏图。

这是他们争取最后胜利的关键时刻,一旦秦军解决了匈奴,他们的处境将变得危险。

毕竟,匈奴庞大的两百万军队一旦瓦解,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元气,而秦国则有足够的时间巩固内部。

因此,他们计划迅速解决在六国的秦军驻扎力量,以便在秦军全力对付内部隐患后,他们能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可能出现的反叛。

然而,六国的反秦势力并不知情,实际上,李信的三十万蓝田军并非支援蒙恬,而是奉命潜入燕地,展开针对六国叛乱的镇压行动。

同样的策略,蓝玉也将率领三十万大军进入楚地,逐步肃清叛乱。

而赢耀的失败,源于他轻敌且低估了建设兵团的实力,未能倾尽全力,将建设兵团当作主力部队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