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关由一副将带领两万士兵驻守,明军浩浩荡荡出动,有带路党在前方带路,更有“只诛首恶,余者不究”、“为李存孝将军报仇雪恨”的这些大旗在手。
沿途城池纷纷开城投降,更有甚者,主动在路边接应王师,当然了,也有坚决抵抗的,不过在明军的火炮之下,任何城池被攻破也只是一天和三天的区别而已。
大军如同滚雪球一般,人数越来越多,明军不得不先停下脚步进行整编,不这样做不行啊,如此多的人投降,谁知道这中间有多少是真心的?又有多少是带着其余目的的?一旦两军交战,再被人煽风点火下,造成了叛乱咋整?
明军一路走走停停,主要是整编军队太费时间,还得接手各地城池,安排驻军,耗费了半个月才来到西晋国都下。
看着把国都围的水泄不通的三十多万明军(有十万是投降的晋军),李存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不就杀了个李存孝吗?这就亡国了?
其实这还真不怪李存勖,他杀了李存孝也只是个引子而已,这还得归功于大明的锦衣卫系统,大明的锦衣卫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啊,把大明各种好政策都宣传了一下。
连西晋的百姓都知道了,大明对于百姓相当好,对于世家是很不友好的,大明是以农民子弟兵为基础而建立的国家,这种国家怎能不让人向往?
俗话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古代但凡牵扯到战争,到最后的承受者都是百姓,中原王朝的百姓是多么的和善可亲?他们但凡有口吃的,谁会去上山干那种刀口舔血的日子?
在西晋国力、军事、农业、经济都和大明相差甚远的情况下,百姓的厌战情绪达到了顶点,百姓和士兵有什么关系?这话说的,士兵不是从百姓家里出来的?
李存孝的死更是把这种情绪推到了高潮,连一生为国兢兢业业的李存孝都不得善终,他们还能指望谁?指望那些一两军饷,发到小兵手里只剩两成的长官?还是指望那些用各种名目巧取豪夺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