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妈摇头说不需要,现在天气凉快,坐一会就好了。便与朱一帆聊起家常,主要是朱妈说家里的几个叔父与爷爷奶奶的事,朱一帆负责听。
十分钟左右,朱爸就挽着半边的鸡回来,绝对是奢侈了,平时就四分之一多点,也就朱一帆一个多月没回来的特殊待遇。
朱一帆先打招呼后,赶紧接过鸡肉,“先休息一会,再洗澡,也差不多煮好菜了。”
忙忙碌碌,快八点才吃完饭,乘电视打广告,朱一帆与依萍勤奋的收拾碗筷。朱一帆负责端收拾残渣,抹桌子等,依萍负责洗干净碗筷,分工明确,是经过大量争吵才得出的方案。
看完每周六日七点家庭情景喜剧外来媳妇与本地郎后,八点是周一到周五的电视剧,虽然朱一帆因上晚自习,已经有五六年没看电视剧,现在单独看一集也看得津津有味。
其实主要是陪父母看,老妈很喜欢与老爸讨论剧情,自己就偶尔发表一下意思,聊聊天。别看朱爸与朱一帆没啥话说,但与朱妈却是聊得来。而妹妹就是贴心小棉袄,与老爸老妈都很聊得来。
朱一帆也无奈啊,想不明白他们垃圾话都聊得起劲,说话不是应该有重点,要有用处的吗,对话要有意义。无无聊聊的对话,东扯西扯,无限扩大话题,真不懂。
看完八点场后,两兄妹依次洗澡,妹妹洗澡后就回房间听歌看书,而朱一帆想跟老妈聊聊天,就赖在大厅,与父母继续看电视了。
十点左右,老爸率先回房间躺了。朱一帆立刻松口气,没办法,食物链压制,老爸在旁边,总是感觉周身不自在,与老妈相处就很舒服。
电视上正播放着港岛的九十年代旧电视剧,朱一帆便找到个话题切入点,不然还真不会聊天。便装作若无其事的问老妈:“老妈,当时你们年轻时,怎么不出去闯荡呢?说不定现在就像村里的朱瑞文一样有钱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瑞文早期出外闯荡,赚到钱,然后回来做起建筑包工头,算是村首富了。
朱妈便笑着回答:“我跟你爸这辈子去到最远的地方还没出这座城市呢,你也不知道当时的治安有多乱啊,能在这里赚钱养大你们就不错了。”
也对,当时九十年代敢出外打拼的人,基本上都是胆生毛。除非活不下去,或者想改变命运的人,一般人能在故土生活,也不选择外出。
朱一帆顺着问:“那当时你们如果出外最想做什么呀?”
“我们不知道呀,我们没知识没文化,便在镇上种田,割松香,有了你们后,更不敢外出打工。当时倒是想买一台摩托车想了很久,有一台摩托车探你外公外婆就方便了。”
想起小时候,去外公外婆家,要到街上搭摩托车去,讲半天价,就为了便宜二块钱。从外公外婆回来却不麻烦,越偏远地方越敢拼,舅舅村很多人都结伴同去大城市打工,村里人均每户一台摩托车,回去就坐舅舅的车。
虽然相距不过十公里,但可能也就一年才探望三次,寒暑假与过年。老妈是很想多回娘家,关心外公外婆与舅舅的。
其实到现在家里代步工具就是一台老旧的凤凰牌单车,因为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实在拿不出几千块钱买一台摩托车。
朱一帆立刻表态:“等我读书出来工作,赚到钱,立马买一台摩托车。”
朱妈笑骂道:“你呀,别想这么远,能考上一个好学校就不错了,我们就烧香拜佛啦。”
朱一帆透露一下自己最近成绩,自信地说:“考个好学校有什么难的,最近我成绩提升很快,本科完全没问题,你还是想想我赚到钱了,你怎么享福吧。”
朱妈笑着道:“我就不想这么远了,能供你读完大学就不错了,你将来赚到钱就存起来,争取在外面买个房子,好找老婆结婚。家里的房子你就不用管,我跟你爸以后存点钱,自己盖起来,让你们回来也有得住。”
先想着孩子,再之后才是自己,这就是母爱吧。也不求你回报什么,只想你有出息,将来过得好。
朱一帆知道父母想望子成龙,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自己将来能在大城市立足,不再辛苦的当个农民。但自己可是有系统的人,首富不敢保证,但财务自由还是没难度的。
朱一帆跟朱妈闲聊着,多刺探一下朱妈的想法,也想多了解自己的父母。
父母在脑海里的印象起来越丰满了,不再只是抽象化的父母,而是一对栩栩如生的人。
从聊天中了解到年轻时的父母的事,收获不浅。看到十点半多,时间有点晚了,便主动结束话题,叮嘱老妈早点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