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坦白

跟曾研聊一下合同上的一些问题,看到曾研吃得差不多,而时间快到学校午读,便在合同上签下大名。

一式两份,收好自己那份,朱一帆向曾研说明自己要午读,要先走了,让她慢慢吃,如果有什么事,可以打他电话。

曾研也赶紧收好合同,起身与朱一帆握手告别。

朱一帆走出去时,顺便买单了,一百块不到,感叹现在的钱耐用啊。

合同签了,三十多万跑不了,突然暴富,心情有点复杂,一瓶快乐水压压惊先。

人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

4月4号,星期六,清明前一天,朱一帆坐公交回家,决定向父母坦白自己暴富这件事,自己这么拼不就是为了父母早一天享福么。况且出书又不是见不得光的事,只不过是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身份做了不合适的事。

当你富有了,不是单单自以为的为父母提供物质享受就够了,或者以不打扰父母平静的生活为借口而瞒着对方,而是告诉他一个真相,然后让父母有个选择的权利,是继续甘于平凡,或者是选择安逸闲散,总归是自己的选择。

朱一帆一直认为一个人拥有多大的财富是通过他拥有多少选择的权利而衡量的。而最大的自由就是可以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只是朱一帆一时不知如何开口才能比较好的将事情讲清楚,一直心不在焉。

现在的农村还是平静安逸,一个月不回来,家乡还是老样子,不像以后心空化严重及环境剧烈变化,一时不回来就变化老大了。

一路走来,熟练地向人打招呼,向爷爷奶奶报到,再回家里跟妹妹一起做家务。

在饭桌上朱一帆古怪的举止引起了朱妈的关注。

“一帆,怎么了,怎么不吃饭呢?”

朱一帆心一横,反正迟早都要说,不如单刀直入好过。

“爸妈,等一下,有件事要告诉你们。”

说完,朱一帆跑回自己房间,找出小说出版合同与学校模拟一考成绩单,以及鬼狐传上中下三册小说,佐证材料,一直有带在身边。

坐完饭桌后,将文件放下,首先蕴酿语言以表达清楚,再以资料证明,不然父母俩与妹妹未必能理解。

“是这样的,上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写了本小说,谁知道刚好被出版社看中,它要帮我要出版我写的小说,而上个月小说已经出版好了,所以最后我赚了点钱,打算交给你们。”

父母与妹妹听到这事,立马放下碗筷,看向朱一帆,虽然朱一帆说得每句话都能听懂,但组合起来,完全无法弄清到底是怎么回事,脑海完全没有小说出版的印象。

倒是小妹朱依萍比较能接受新事物,向朱一帆询问,连平常很少的称呼都出来了。

“哇,哥居然出书啦,快拿来让我看看书到底写什么的?”

朱一帆抽出鬼狐传上册给她。

“就你那文化水平我怕你看不懂。”

父母终于反应过来了,有点担心儿子被骗,朱父询问朱一帆。

“出书感觉不靠谱,古代时出书都是有大学问的读书人才能做的,你就一十来岁的小孩,有多大学问,别被人骗了,现在社会有很多骗子。”

朱一帆就知道家里人怕自己被骗,于是将合同递给朱父,也不管他能不能看得懂。

朱父朱妈立刻认真看起来,尽管俩人最高初中学历,合同肯定看不懂,但事关儿子,不懂也得看。

朱一帆走到他俩旁边,指了指合同上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不是骗人,是真的,合作方是全国知名出版社,国家单位来的,还能骗人么,你看合同都签了,第一笔钱已经打给我了。”

旁边的小妹已经将书翻了几遍,发现只能看个半懂,将书给到朱妈。

朱依萍好奇的问。

“一帆,你用文言文写小说,有人买吗?”

“肯定有人买呀,虽然比较难看明白,但故事是好故事,已经卖出去几万本了。”

“你猜猜我赚了多少钱?”

朱依萍只回了句幼稚,不跟他玩无聊小游戏。

倒是父母合同上其它地方看不懂,但看到版税收入还是能理解的,仿佛财不露白一样,朱妈向门口张望有没有人,才小声点说:“真赚了4万块钱吗?”

朱依萍啊了一声,由不得他们大惊小怪。这年头在农村一年收入万把块钱已经是两个大人全年无休辛勤劳作的成果了。如果年景不好,工作没有长期都有,还得打散工,否则就只能温饱。

一个农村家庭除去必需支出,孩子读书费用,还要无病无灾,还得精打细算,就可能存个几千块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一帆被他们传染了紧张感,也小声开口。

“4万块钱是已经拿到手的,是第一次版税,后面还有第二次出版的版税收入,总共有36万左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