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状元热

朱一帆考虑了很久才答应。相信地球上经典的作品,无论诗词文章还是鬼狐传,都值得人们阅读。只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力没什么不对,更不是过度消费高考状元,更相信自己能守住读书改变命运的标签,作为一个奉公守法的人,能当好一个好榜样。

接着班主任周全再次打来电话,通知后天早上回一趟学校,有市级领导来视察学校,并要与优秀学子交谈。

为学校人人有责,朱一帆表示准时回学校。

难得空闲下来的朱一帆,心里忍不住低吼一句靠,累得要死,比高三复习还累,接待完镇领导,再到亲戚朋友,老师们,然后十里八乡以前的同学都跑来摸一摸新科高考状元,比大熊猫还受欢迎。

热热闹闹的吃完一顿饭,以为可以休息的朱一帆太天真了。

水木招生组的陈老师在前天打不通朱一帆电话,今天直接杀到家门,出示身份证明后,直接劝说朱一帆转投到水木大学。

朱一帆表示自己报的志愿是燕大,现在还可以转投档?

陈老师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只要你愿意,这都不是问题,水木大学帮你解决一切。

朱一帆说:“这不太好吧,都已经报了燕大,再投到水木,不太讲信用。”

陈老师直说选择那间大学对考生以后影响很大,要慎重选择。当时你不知道自己成绩,所以你可能报的不是自己最心仪的,现在有机会重新选择,可以再考虑考虑。接着分析两家大学的优劣,专业比较,学校排名等等,反正挑水木占优的说,衬得燕大差了水木一个档次。最后说朱一帆如果选择水木,专业可以任选,奖学金有,学费减免等各种条件。

听得朱一帆很是心动,朱父差点就朱一帆答应了,还是朱一帆拦住了。朱一帆道德那关过不去,况且现在事情多,真没时间考虑这些。最后以现在忙为由,先考虑考虑,打发走水木的老师。

过后不久一位自称是燕大的王老师打来电话,直说水木大学的老师说的都不可信,千万不要答应,表示水木可以给到什么条件时,我燕大一样可以。

朱一帆有点心累,表示自己没有答应水木大学的,随后就挂电话了。

这闹得家里人都没法好好休息看电视了。朱一帆累得只想早早的洗澡去睡觉,等头发干了,躺下床一会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又是熟悉的场景,各种大搞卫生,不止朱一帆爷爷家了,县领导来,村道等都焕然一新。昨天是村委陪着招待镇领导,今天却由镇领导陪着招待县领导。县电视台来拍摄新闻,再次采访朱一帆,朱一帆正规的接受采访,没有发表爆炸性言语。

忙碌了一天,换来了县政府的3万块慰问金,以及晚上本地电视台新闻的几分钟报道。

水木大学的陈老师继续不辞劳苦的再次拜访朱一帆家,各种分析,各种条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专业是真专业。

朱一帆依然不为所动,还没考虑过呢,直言迟点给答复,这才打发走陈老师。

前脚陈老师刚走,晚上燕大的王老师也杀到,没有一上来就以志愿已经投燕大了为道德绑架,只说学校师资力量,科研能力,专业全国排第一等等,至于奖学金、专业、学费都是附带的,水木给不到你的,我们燕大可以。

朱一帆说明自己没有答应水木,暂时也没有转投水木的想法,请王老师放心,才让王老师安心的离开。但王老师不太放心,一再叮嘱朱一帆不要相信水木,有什么事可以打电话给她。

第三天早上,朱一帆穿上阔别大半个月的校服再次踏上去枫叶中学。学校门口大大的横幅热烈庆祝高三学子朱一帆同学高考总分738分,获省理科高考状元。

朱一帆看着横幅有点不好意思了,高一高二还在上课,经过门卫室登记时,门卫笑容满面送上祝福,笑称自己干得更有动力了。

朱一帆辞别门卫,上课时间,校园空荡荡,走在熟悉的校园,一时不急着找班主任,在校园逛一圈先。路上学生没有,但教师多,教过朱一帆的也有,奇怪校园有个学生闲逛,大多关注着,认识的老师则会上前与朱一帆祝福交谈几句。很快老师们都知道朱一帆回校了。

于是朱一帆不逛校园了,直接找班主任周全。去到发现张风波也在,也对,如果没有自己,他可能就是枫叶中学的门面担当,县里第一考上水木燕大的学生。以他成绩依然大概率共同上水木燕大,但光芒被自己掩盖了。

两人本来就相熟,也没出现成绩竞争就反目成仇的戏码。互相祝福打趣几句,便揭过高考不谈了,聊起高考后生活。

周全带着他俩去找校长,听从下一步安排。

校长满脸笑容,学校成绩突出,在县里市里都露脸了,能不高兴吗。聊得兴起,就问朱一帆要不要给高一高二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成功的方法。朱一帆连忙摇头,自己什么都没有准备,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上台出臭么。

市高官与相关教育部门领导一大帮人来到枫叶中学,由县领导作陪,一边参观,一边与校长老师同学交谈,肯定枫叶中学这一年来的教育成果,希望以后再接再厉,勇创佳绩。单独与朱一帆、张风波交谈,祝福高考取得好成绩,为市里争光,希望以后求学路上更加努力,作出更多成绩。在学校校园朱一帆更是得到市级台与省级台的采访,朱一帆熟门熟路的公式化完成采访。

忙忙碌碌完成任务,赶紧回家,还好经过两天时间,朱一帆家里终于清静了点,不像之前时刻有人前来围观。

原来出名的烦恼是真的烦恼,现在还未到结束的时候,接下来还有得忙,朱一帆一边高兴一边烦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