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
首先点题:不以规矩。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夫规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与巧乎?”
这是承题:重复破题的内容,强化自己的观点。
巡绰官盖戳后,冯过也不等了,拿起笔来唰唰唰地写着,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规矩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
这是起讲了,开始分析“规矩”:有的人的规矩“不必有”,因为他的规矩是在心中的,一举一动自然有规矩;有的人则必须遵循具体的规矩。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办法,不能一概舍弃规矩。“舍旃”就是“舍之”,适当出现少见的用法,可以提高文章的逼格哟。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本朝大儒顾行知在《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昌宪宗成化年间,如《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如《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
八股文即制义,或曰制艺,又名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
“制义”,就是按规定格式所写的“经义”。“制艺”一词,制字意义仍如上述,而“艺”则是用六艺之一的意思。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时艺”,就是当时的六艺之一。“时文”就是当时的文章、文体,区别于古文、骈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对偶的文章。“四书文”是指所出题目,都是《四书》中的,因而叫“四书文”。
科举三级考试:府试考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书》八股文。乡试考举人,首场考八股文。会试考进士,首场也考八股文。除殿试而外,府、省、京城三级由小考到中进士考试都是以八股文为主。因为首场作八股文,试官评阅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场,首场不入试官眼。二场、三场所写的论、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场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学子写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
至于八股文作文难易与否,那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掌握其写作格式是先决条件,重要的是文学知识的累积,读的书多了,读的通了透了,自然便能用之作文。
冯过虽然对八股取士不感冒,倒也对本尊有些佩服,这位冯氏神童果真不是吹出来的,一提笔竟有作文的冲动,不做文抄公?靠自己?不存在的。来自那个时空廿一世纪的中年大叔表示不肯,什么读书人的廉耻心和傲骨气节统统放一边,攫取实在利益才是硬道理。人嘛,得对自己狠一些,更得对自己好一些。
一番骚包操作之下,七百字的文章宣告写完。嗯,当然是“写”完,写字好累的好不好,得需要腕力……好吧,没怎么牺牲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