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的是,自己的命运还得自我掌握。即便有偏差,别偏太远。
但真的有点远。
譬如,他以为的“君子之交”在外界看来根本就是欲盖弥彰的“你侬我侬”,此地无银三百两哪,拉仇恨的举动。
他倒是不以为然,但却让家人有些紧张。确切的说,是冯沈氏“如临大敌”。
年后十五岁了,放在寻常人家已是婚配之龄。事实上,自打冯过院试过关,便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说到底,这是个“士”的时代。
士农工商,四民“士”为首。士者,既指读书人,又是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如着书立说的学士,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懂阴阳历算的方士,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先秦时期,贵族分为四等:天子,诸侯,大夫,士。
士,是等级最低的贵族。这一等级的贵族,和前面三种截然不同:天子自不用说,拥有难以想象财富;诸侯和大夫也都是有封地,有官职,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但“士”,只有一个头衔,没有封地,没有官职,甚至连住的房子都没有。
及至到了大定王朝,士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文苑传·序》云:
自古创业垂统之君,即其一时之好尚,而一代之规模可以豫知矣。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定之尚文,端本乎此。太宗、真宗其在藩邸,已有好学之名,作其即位,弥文曰增。自时厥后,子孙相承。上之为人君者,无不典学;下之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录,无不摧科,海内文士,彬彬辈出焉。
定太祖常威“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用文吏夺武臣之权”主要是为了使常定王朝不致重蹈昌、楚的覆辙,并非出于“一时之好尚”,而是“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
大定为推行文官政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然而,即便有着物质基础,却缺乏人才,这就使得大定重视科举制度的完善,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一些有着真才实学的文人来治理这个国家。
科举做官人数的增加,“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开始成型。
王临川变法,更使“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达到巅峰。
现而今,士大夫已成特权阶层。而想入此阶层,唯走科举之道。
冯过算是甫入门槛,一步内一步外。
秀才,算不得什么,但十四岁的秀才绝无仅有,前途无量。
信州不缺豪商,亦不乏文人儒士,但似冯过这般早出名的并不多见。这,已不仅仅是潜力股,而是值得大手笔投资的对象。如何投资?最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当然是把他变成自己人。嗯,冯七郎尚未婚娶呀。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