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江西作为科举强省,非止是解元,乡试前十是必中进士的,但竞争激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个强法,简单的说说。
太宗时,永乐二年当年共有进士470人,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江西人,而江西也仅仅占了大定约十分之一的土地,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完全可以说是奇迹。
但是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这次科举的前三甲全是江西人,而且就连四到七名也全是江西人,可以说这次科举江西绝对是最大的赢家了。本身这次考试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却有一件事成了太宗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那就是这次科举的主考官也是江西人,不过因为并没有抓到任何作弊的线索,所以这件事也只能是不了了之,不过太宗还是为了让其他地区心理平衡一点,就把这位主考官冷藏了,可以说这是科举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了。
江西自昌楚以来,一直是人文荟萃的昌盛之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浔阳柴桑开百代隐逸之先河,五柳先生的名号至今仍被传颂;理学传世的宗师朱熹在江西婺源承先圣孔子之遗教,晦庵文公的影响自楚朝从未断绝。楚定八大家,江西就占了三个,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哪一个名字不是如雷贯耳?
“翰林多吉水”乃是大定江西文脉昌盛的真实写照。百多余间江西进士数量,为全国之首,江西举子“一科三鼎甲”乃至包揽前十名的情况时有发生。自有科举以来,仅仅吉水一县,就出了五百五十六位进士,六名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绝对不是夸张的描写。“学而优则仕”乃是传统,作为科举半壁江山的江西举子自然延续了这个传统。“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江西籍官员的数量一直是全国前列,位高权重者多如牛毛,这种情况自大昌开始,在大定达到了顶峰。
江西学风之盛,士子相继攀附,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人人竞相学习的场面造就了“文章节义之邦”的美名。入定以来,重文崇教的氛围在江西尤为浓厚。“至践者能诵《孝经》《论语》,晓知其大义。凡城郭闾巷、山溪林谷之中,无不有学。”
除了基数庞大的参考人群,江西的书院体系也非常完备。全国书院四百一十七所,江西独占一百零一所,第二名的浙江仅有二十二所,其中象山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同为“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和象山书院更是作为“朱熹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发源地,成为天下书院的典范,这些书院为江西的文教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量的民间力量涌入到了书院的建设当中,三大“义门书院”,陈氏的东佳书堂、胡氏的华林书堂、洪氏的雷塘书院皆是家族式私人书院,宗族内部划拨“义田”和专门款项资赈教育,教化儿孙。除了大型的家族书院,还有大量中小型的私人书院分布在江西的各个地方,大量江西举子走向仕途,登上了朝堂。江西书院体系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江西地区科举的发展,大定初期江西科举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江西的官员也占据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是以,徐元杰、刘几乡试皆入前十,可以说是一脚踏进了进士行列,来年名列杏榜,前景可期。
这第二张榜单只载了后九十五名新晋举人名单,到第六名亚魁而止,前五名却在另一张榜单,也算是给足了悬念。
乡试放榜的前一天,为了不出差错考官们先要填草榜。主考官依名次填写拟录取试卷的“红号”,草榜填写完毕后,所有乡试官员(包括监临、提调、监试等官)在内堂集中,共同拆卷,将试卷逐一核对红号,最后将依照录取名次将考生姓名、籍贯填写在草榜上。然后,将草榜交给书吏,由他向在座的所以官员宣读考生姓名,完成这些手续后,开始填写正榜。
填正榜时,各省都是从第六名写起,直到完成最后一名,然后再写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
各省乡试填榜后,需要在榜单上钤盖印信,即在年月和接缝处钤盖布政使关防印。填榜的第二天,各省在布政使司或巡抚署门前张挂,也有同时张挂于贡院“龙虎墙”。榜单张挂时,派兵士看守,三天后收缴存档。
乡试放榜前,考生们都非常关注考试结果,经常会向考场的门丁打听录取结果,称为“看鸽棚”。放榜之后,门丁往往会率报子鸣锣报喜,并有一张长条形的白纸条,上写“中式某某科乡试第几名举人,XⅩ省ⅩⅩ府县学优廪生,或廪生增生附生”。此后,还要送捷报,不仅要送外考生家中,还送往亲戚家中。时人写《报喜》诗曰:
高升高中任高才,添喜红条便报来。讨赏门前无别话,今朝小的喝三杯。
报喜人到了新科举人家中要受到隆重的接待,而且还要在举人家小住几天由考中举人家开出单子,上面列出所有亲戚朋友的名字,由报喜人去报喜,请他们前来贺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譬如那些个闲汉,挤在龙虎墙前,为的就是讨几个赏钱,而五经魁正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定科举分“五经试士”。“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每经所取第一名为“经魁”,“魁”即是“首”、“第一”之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亦简称“五魁”。
尔后,“五魁”被一些
大昌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