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此外,庐山还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别名。
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等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无数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
诗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
匡庐奇秀甲天下。
说来遗憾,前世时虽然家乡离庐山不算远,冯过却从未去庐山游玩过。
此次赴省城乡试一切顺利,返乡时日充裕,正好可绕道饶州登庐山游鄱阳湖,了却此前憾事。
“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遥遥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刘几很是兴奋,叽哩哇啦说着。
徐元杰面无表情的说:“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又有称匡裕者,字子孝,且有称匡续者。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是以又称匡山,或称之为匡庐。”
刘几“狠狠地”瞪徐元杰一眼——大佬,汝故意抬杠否?
冯过见状,也凑趣道:“话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都得道成仙,山上徒留空庐一座。世人遂将此人去庐存之山称为庐山。因成仙的先生名辅,是以又称为辅山。”
刘几摊摊手,对两位基友的无良表示无奈。
一行人从南昌过来,歇了一夜,次日天未亮便租了艘游船下湖登山。
湖当然便是天下闻名的“鄱阳湖”,天虽蒙蒙亮,仍可见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忽见前方山势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这便是含鄱口了。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鄙岭中央,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西侧,为着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
众人踏着熹微的晨光下船登山。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