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首领被“狙”掉,数百溃兵被包了饺子,除了少数几个负隅顽抗丢了性命,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弃械投降。谈不上群龙无首,原本就不是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其它的都是虚幻,小命才是自己的。
后面就是繁琐的扫尾工作,这些自有专人负责,好在书院师生无恙,这便足够了,那些个刁民杀一批关一批放一批便是。
冯过等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在惊魂未定的杨长孺引荐下方进了书院。他并不晓得小杨同学为盼来的救兵不是自己而失望,得恭喜他哈,喜提粉丝一枚,要知道那个时空的粉丝力量是无穷大的,绝对的名牌洗衣粉,可以洗清一切污诟……他只是单纯的想见见那个一枪送走方腊的官兵首领。
呃,将校与士兵其实不太容易区分。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而将领披甲不同。另一个方法是看刺字。
脸上刺字,即黥面。
黥面本是一种从上古时期延续下来的刑罚,而在军队中大规模使用,始于楚末军阀混战时期,被各个军阀势力用来防止军中士兵逃亡——
召募之制起于府卫之废。楚末士卒疲于征役,多亡命者,梁祖令诸军悉黵面为字,以识军号,是为长征之兵。方其募时,先度人材,次阅走跃,试瞻视,然后黵面,赐以缗钱、衣履而隶诸籍。
刺字通常在身体哪一部位呢?有“黥其面”、“涅手背”、“手号军”之说。大体说来,大定军人刺字的部位与社会其他人一样以面、手背、臂等处居多。
为什么要刺字呢?
招募士兵有“招刺利物”一说,即每每招募士兵,经体检合格后,在脸上刺字,然后再发给衣服、骧钱。如果是行伍出身因军工累迁可用药除去入伍时所刺的字,但除不除并非由自己决定。高级点的甲士、禁军,刺在手背、胳臂、小腿等容易发现的地方。
为表达某种意愿或志向而刺字。如仁宗王则起义军于面刺“义军破常军得胜”字样,表示推翻常定统治的志向。
为表明某些军人的来历。如神宗熙宁七年在河北招募番人弓箭手,皆在左耳前刺“番兵”二字;元丰三年,种谔将“效顺”大定的部族人一律刺上“归汉”两字。
为防止士兵逃跑,这是军人刺字的本意。
总之,将领不一定刺字,士兵却一定是“黥面”的。
嗯,岳飞就没有黥面,人家在后背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岳母刺字嘛,人尽皆知的故事。不过,就是不知道这个时空是否如此,大家初次见面,也不好掀开衣服来看不是?
话说冯过知道那位立下奇功的营指挥乃是岳飞时,委实是惊呆了。作为历史爱好者的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