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纨绔形象,世人首先想到的是吃穿不愁,不必担责的八旗子弟。无所事事的这个群体有着自己的玩法,既有文玩又有武玩,生活乐趣就在于斗鸡走狗。文玩有古董鉴赏、架鸟笼,玩票、打茶围,蓄画眉、放风筝,玩乐器,坐茶馆;武玩则有斗鸡、斗鹌鹑、斗蛐蛐、斗蟋蟀,打猎、养狗等。打茶围,玩鸣虫,熬鹰遛鸟,养狗打猎,玩的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另外,北宋的衙门也是此中好手,整日介游手好闲、惹事生非,绝对的实力坑爹。
所谓的“官二代”,宋朝人称为“衙内”。就语境与词义来说,“衙内”与“官二代”非常匹配,都表明官宦子弟的身份,同时又带有不言自明的形象暗示:这是一个子凭父贵、倚势欺人的“隐权力”群体。
譬如那本名着中的高衙内,绝对的人间极品,一贯“在东京倚势豪强,专一爱淫垢人家妻女。京师人惧怕他权势,谁敢与他争口?叫他做‘花花太岁’”。
元杂剧也塑造了一批作恶多端的衙内形象。如《生金阁》有个庞衙内,出场白即亮明其身份与品质:“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闻着名儿脑也疼,只我有权有势庞衙内。小官姓庞名勋,官封衙内之职。我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我嫌官小不做,马瘦不骑,打死人不偿命,若打死一个人,如同捏杀一个苍蝇相似。”《陈州粜米》也有个刘衙内,出场也唱道:“花花太岁为第一,浪子丧门世无对,闻着名儿脑也疼,则我是有权有势的刘衙内。小官刘衙内是也。我是那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打死人不要偿命,如同房檐上揭一个瓦。”
这些创作于宋代之后的小说与戏剧,讲的都是衙内欺男霸女的故事,且均以宋朝为背景。其影响所及,便为衙内群体定型,以至现在人们一看到“衙内”二字,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仗势欺民、恃强凌弱的恶少形象。
瞧瞧那鸭公嗓的穿着打扮,可见其审美观的确异于常人。
红男绿女,除非必要,可没几个人愿意穿绿裳在大庭广众露面。另,朝廷规定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穿红色,五品穿浅红色,六品穿深绿,七品穿浅绿,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而没有官衔的普通百姓,因为很多颜色不能穿,多数人就干脆穿白色袍衫。
意思是,这位应该具有官身,至少是七品。这倒没啥,大定官员队伍空前壮大,许多都是虚职,徒有虚名而已。
妙的是,这位大概弄错了自己的身份,不仅脸上敷粉描眉,还在发髻上斜斜地插了一朵大红花,那么鲜艳醒目,叫人没法不注意,太吸睛了呀。
说到“时代之花”,往往指一个朝代的女性,比如春秋时期的西施,汉代的赵飞燕。唯有魏晋时期,颜值担当,全是男性!“魏晋美男”,能数得上名号的相当多,比如潘安、卫玠、嵇康、何晏、韩子高、高长恭(兰陵王)、独孤信等等。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们形成了自己具有强烈辨识度的风格。他们好清谈、尚玄学、擅化妆,常常带着一种“病弱美”而出现。敷粉、擦腮红、熏香、剃须、穿女装,他们做起这些事来心安理得,且做得比女性更得心应手!
此人化妆的如此的精致,是搞行为艺术、向魏晋风流致敬么?敷粉剃面,描眉抹红,去除男性特征,以此彰显个性的独一无二?
说完敷粉,再说簪花。
簪花,是秦楚时的风俗。注意,是男子在发髻插花。
大楚的官员都是头戴长长的幞头。而且这些幞头棱角分明,尤以四脚为“标配“。可这幞头并非是楚人发明的,它早已经历了大昌时期的发展。所以到了楚人手上,幞头的造型多种多样,并不拘泥于四脚这一种样式。
其中一种幞头的花样,便是展脚幞头伸出去的脚可以簪饰金、银、玉,甚至是清晨采摘的鲜花。这些缀着金玉或鲜花的幞头也有如花般“美艳“的名字,诸如“销金花样幞头“、“宫花幞头“、“玉梅雪柳闹鹅幞头“、“花脚幞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