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文武殊途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75 字 14天前

皇帝不清楚的是,这两大集团貌似斗了个不亦乐乎,其实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譬如你宦官提拔了某人,可以,但也别阻挠我文臣擢升某人。

黄潜善恰是“平衡”受益者。

陕西、河东大地震,受灾十分严重,他去实地视察,大收当地责任官员贿赂,回去上报只轻描淡写的说是普通地震,受灾轻微,当地官府已妥善处理。

这种操作在官场并不少见,只要不捅到上面去,当地的官员为了保住乌纱帽自会有种种手段遮掩、善后。但此次灾情严重程度完全超出想象,后续赈灾又有层层盘剥截留,导致饿死者上万。其中有户人家八口,仅存活一人,要命的是这户人家与种家沾了亲戚,活下来的这人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种家,泣血哭诉这人间惨剧。“小种相公”种师道知悉后怒发冲冠,乃遣快马入京奏报鸣冤。

虽然种家军在西北一家独大,但并不受朝中重臣待见。大定一朝,把握朝政的皆是文官,武官被一再排挤打压,政治地位远不如前者。

本朝武官的地位与权力和文官相比相差极大,源于楚末五代十国时期长期割据战乱的历史背景。太祖常威认为:“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通俗来理解就是“一百个贪浊的儒臣比不上一个为祸的武臣”,从此开启了大定的崇文抑武风气。

大定将整个国家的发展与关注重心放到经济、文化的建设之中,整个社会倡导儒雅、尚和等与文人形象相近的风气,而刚健、粗犷等与武人形象接近的风气受到了百姓的疏远与排斥。对于武官的考察项目在这一阶段日趋完善,文武并重的考察形式让许多自幼习武但没有经历过舞文弄墨之事的“偏科生”望而却步,加之武官录取人数与文官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武进士在进士的总数中不到十分之一。

有一些政府高级官员立了大功,皇帝想要赐予他们武将的职位,让他们文武双修。但是这些官员居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这样的荣誉,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官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但是如果文武双修那是丢了全祖宗的脸。因此就算皇帝恩威齐天,他们也要冒死拒绝,宁可少拿一份工资和荣誉。这样的羞辱已经让所有的武将都感觉到脸面无光,连皇帝都不能制止。

除此以外,还有第二方面的羞辱,那更加是让人心酸。由于文官集团是掌握历史典籍的人物,所以他们需要记载下历史和曾经的往事,但是这些文官集团每次在进入历史的时候,往往都把武将集团说的是一堆“垃圾”,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于他们,把所有的荣誉都归结于读书人。

但,种师道非寻常武将,在民间影响巨大,在朝中也是刻意低调,文臣们对其有些好感,多多少少会给些面子。再者,隐瞒淡化灾情,赈灾辽程中上下其手,陕西这批大小官员太过胆大妄为,不惩治的话,天下悠悠,众人之口难堵。结果便是,撸一批,罪一批。

而黄潜善“为虎作伥”,也被“雪藏”——停职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