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不可杀士大夫,后经旧党派多方营救,苏东坡才免于一死,被贬黄州,官职也一撸到底,同时还要被监视。
司马光复相,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苏东坡才从黄州被调离。
然而让旧党不解的是,苏东坡在赶往汝州的途中,绕路看望了已经致仕还乡的王安石,并约好将来一起隐居田园,都政治浪潮裹挟着,斗了十几年的“冤家”一笑泯恩仇。
所以,苏东坡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当初上书批判新政,也只是政治立场,他本人对王安石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对王安石的诗作,更是有过很多赞美之词。
哪怕是在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过得那么艰难,听闻王安石落难弃相,还写诗给王安石:从公已觉十年迟。后又称赞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遗憾的是,这对“政敌”化为老友后一年,王安石就病逝于钟山。
而司马光上台以后,狠批“王安石”新法,旧党派开始反扑,但是苏东坡却没有参与其中,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他已看透官场角逐的本质,于是屡次向朝廷提出谏言,希望双方能平和相处,利国利民。
结果是,苏东坡成了众矢之的,里外不是人。
苏东坡被贬杭州,连同秦观、黄庭坚等人一起坠入仕途低谷,从此再没翻身,直至晚年被流放儋州,苏东坡都没再被重用过。
有人说他恃才自高,情商太低才导致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可是王安石呢?
如果王安石没有固执己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气势,或许他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官员。
是以,王安石和苏东坡值得人欣赏和敬佩的是,恩怨分明,官场的事交给官场,从不因公徇私,这也是文人的气节和底线。那些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得志。
老辛同志对王安石推崇不已,对其子王雱却是无感,至于冯过所言王棣身具乃祖风范,他倒是欣慰不已。
巧的是,王棣的姑父恰是他极不待见的蔡卞,这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