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上衙点卯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93 字 11天前

是任左侍郎因年迈多病,数次请求告老还乡,前些日子已是准其所辞,正可让费宏补缺。

从翰林院掌院学士到吏部左侍郎,不论怎么看都是高升。就品级而言,前者为正五品,后者正三品,算是连升四级。

当然,前者身份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

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翰林院可以说就是朝廷官员的“储备库”,而其中的领导人物更是辅臣的最有力竞争者。

虽然由于内阁的出现,翰林院学士权利虽然变小了,但却有了不一样的作用。

首先就是资历,官场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也就是说,想要进入内阁,你不是从翰林院走出来了,基本就不可能,你只有拿到了这张通行证,才能去到前方更大的舞台。

另一方面,在内阁出现之后,大部分情况下,内阁职权较高之人都会去翰林院担任“校长”之职,并在此期间隐秘的为自己寻找未来合作伙伴。

一个人想要进入内阁这个核心部门,除了是翰林院出身之外,还需要朝中大臣推荐,而这由谁推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很多内阁成员与当时放入内阁首辅,都是翰林院时期的师生关系,而这一层又一层的关系网,也让内阁势力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出现了不少权比天大,甚至将皇帝把玩在掌中的内阁首辅。

可见,此时的翰林院不仅仅是一个为皇帝选官的“储备库”,更是一个为内阁提供人脉的“储备库”了。

总之,翰林院为皇上、为朝廷、为内阁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成为培养高级官员的场所,虽然其自身没有很多实权,但对于朝廷却又不可或缺,里面的翰林院学士官阶虽然不高,但发展前途却又是一片光明,想必这就是它自身的独特之处吧。

但关键在于,如果长期禁锢在翰林院这方天地自成一统却迟迟得不到去六部授实权的机会,那也等同于成了一潭死水,政治前途算是走到了头,唯有走出去方能见广阔天地嘛。

于费宏而言,转迁吏部左侍郎便是大机遇,距入阁又大大近了一步。

冯过与陈亮晓得此节,自是要恭喜一番。

Tip:收藏+分享鼎定河山,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