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水旱霜蝗之变,何世无之。然救荒无术,则民有流离饿莩转死沟壑之患。臣不才,幼尝窃慕先朝冨弼活河朔饥民五十余万,私心以为贤于中书二十四考远矣。困处闾阎,熟覩民间利病与夫州县施行之善否,心口相誓,异时获预从政,愿少摅活民之志。于是编次厯代荒政,厘为三卷。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今日救荒之策,下卷则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鉴可戒可为矜式者,以备缓急观览,名曰救荒活民书……”
“天灾”多为水、旱两灾,以大多农耕为生的百姓,面对“天灾”的抗灾能力都不足,每每因为得不到救助,或者救助不及时,不止饿殍遍野,通常因为传统“男权”社会的观念,还伴随易子而食,买卖妻、女换钱粮的普遍现象。
有鉴于此,冯过又建议把领粮的现场发放人员,扩大到孩子和女人的范围,一来在大程度上保证孩子和女人的存活率,二来减少卖儿卖女卖妻的“惨剧”。而创新地“发明“男女分开领粮和一人一日领二日粮的措施,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领粮时的治安以及保全家庭的完整。
冯过还建议,等粮价平抑后以相对合理的方法收集粮食,然后平价卖给有余钱的百姓;
二为以工代赈,既是为百姓“自己“修葺房屋、建筑、防护工程等,也是用劳力“正当“换取工钱与粮食,自救;
三为以官府做保和“偿债人“,让百姓以低廉的利息,借贷钱粮,好以之后的耕种,而宽限连来年收获之时,再还之;
四是让流离失所的幼子、无依无靠的女子由官府出面,供人收养。
如此四项举措,可将灾后可能的遗留问题给降到最低限度,基本在方方面面中,保证了所有百姓在灾后的恢复问题。
作为翰林官,上条陈奏折并不逾谮,但冯过嫌这还不够,于是抛出了《救荒活民书》。
《周礼》一书中,就有关于“荒政”记载:“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由政府贷种子或物资给人民以恢复生产);二曰薄征(减少农业税收);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免除劳役);五曰舍禁(开放禁令);六曰去几(减少或免除营业税);七曰眚礼(减少各种礼仪排场);八曰杀哀(简化丧葬礼仪);九曰蕃乐(减少各种娱乐活动);十曰多昏(简化婚礼程序,鼓励生育);十有一曰索鬼神(求神祭祀);十有二曰除盗贼。”从这些措施来看,可以说对于灾后恢复生产、保障人民的生活具有切实有效的作用。
《救荒活民书》则将主要的救济灾荒的措施归纳为二十种:常平(即政府仓库储粮以调剂粮价)、义仓(即民间设置粮仓以备荒)、劝分(劝导人们相互调剂、互通有无)、禁遏籴(允许商人在粮食交易中牟利以促进流通)、不抑价、检旱(及时受理灾荒报告)、减租、贷种、恤农、遣使(派遣使者开仓救济)、弛禁、鬻爵、度僧、治盗、捕蝗、和籴、存恤流民、劝种二麦、通融有无、借贷内库。
书中将常平、义仓看作两项基本救荒措施,认为“憔悴之民,多在乡村”,主张将粮食贮存在乡村,批评将常平、义仓的粮食移作他用,指出名词解释:“义仓,民间储蓄以备水旱者也。一遇凶歉,直当给以还民,岂可吝而不发,发而遽有德色哉!”书中还揭露当时“赈济之弊如麻”,为防止赈济舞弊行为,主张“痛惩一二以励其余”,如果当地还有粮食可买,“不如支钱最省便,更无伪滥之弊”。董煟批评当时的和籴“求小利以为功,殊忘敛散所以为民之意”,建议实行李悝的平籴原则,将和籴放在丰熟处进行,以购价比市价高出一二文。指出这是使有粮的人竞售粮食给国家的有效办法。还要求不限制粮食的价格,认为抑价不仅将使客米不来,还会造成本地粮食外流。
书中的救荒办法有明显的特点名词解释:一是强调立足于疏导而不单纯依靠政治的强制干预;二是重视救荒的准备工作,强调及时克服救荒弊病,避免灾荒造成饥民流离失所、冻饿而死或“起而为盗”;三是救荒办法全面,所提二十种救荒方法,虽是前人已实行过的旧办法,但能综合系统地加以阐述,并指出各种办法可能发生的流弊及其改进方法,这样的救荒政策无疑是更为较完备的理论。
在此之前,还不曾有人将救荒政策予以系统的原则阐述。《救荒活民书》算是开辟了编着有关救荒的专书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