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清宗年间,萧氏权倾天下,乃取耶律氏而代之,立国“燕”。
大辽残部一退再退,退至北方以北,有耶律楚雄者力保辽国不灭,是为“后辽”。
当年,契丹人建立大辽国时,为了更好地统治自己境内的契丹人和汉人,辽国发明了南北面官制。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国建立之初,主要的统治区域是在草原,统治对象是游牧民族。当时并不需要处理汉人问题,不过当辽国占领幽云十六州之后,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毕竟幽云十六州都是汉人,是农耕文明,辽国必须妥善处理这个矛盾。而且幽云十六州对辽国来说至关重要,辽国又不能放弃这里,所以辽国必须用一种新的制度来说管理这里。但不管是用汉人的制度还是契丹人的制度统治全国都不可行,而且通过改革让契丹人汉化这条路也行不通。所以只能有一条路,就是用汉人的制度管理汉人,用契丹人的制度管理契丹人。
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
南面官多仿中原官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多用来安置汉人的,但是并无实权。地方的燕云十六州等汉人居住区,实行州、县两级制,州长官为刺史,县长官为县令。
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长官为北枢密院使,副官为知北院枢密使事。属官有知枢密院事、北院枢密副使、知北院枢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枢密使事、签书北枢密院事。
南面官的最高机构是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官员与北院同。
简单的说就,大辽有两套官僚系统,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即原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统称南面官。北面官均由契丹人充任,统治契丹人和汉族以外的其他族人;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充任,统治汉人,管理州县﹑租赋﹑军马等事。
而北面官担任者一般是契丹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等贵族,基本都由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掌握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