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久不在江湖,但江湖始终有哥的传说……
在大定词坛,冯过绝对是天外飞仙般的存在。
横空出世的他这二年异军突起,词作数量不多,质量却极为上乘,可谓是首首巅峰之作,而行文风格更是变化莫定,羚羊挂角般无迹可寻,让人惊叹不已。
其中,《鹊桥仙.纤云弄巧》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是词中绝品。
前者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有“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之赞叹;后者恰到好处的道尽人生悲欢离合,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人赞“此词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
七夕词自以冯过之《鹊桥仙》为其中“状元”,而中秋词自改之《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得,冯七郎终于对上元词下手了,而且是痛下狠手,完全不给其他词人留余地。
此词一出,震动词坛。
有大儒王观堂不吝溢美之词,赞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当然,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可以无劳纠葛。
据传,枢密使辛弃疾闻知此词乃拍案而起,只道“改之甚得吾心也”。又有传言称,辛幼安慨叹道,如今大定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朝堂上下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此词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大抵是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至于词作下阙,貌似是写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其实不然。
辛弃疾解释道,词作似乎在说原来那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以及惹人眼花缭乱的丽人群女,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在老辛看来,其实那个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作者是借诗词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此乃小道消息,只扫极小的圈子里所知。
冯过听说后,拊额叹息,这是“打中”了老辛的心了呢,要不怎么说言为心声呢,自己一不小心成老辛的代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