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三年十二月,南康军言,雪降三尺,大江冰合,可胜重载。”
“政和元年冬大雪,积雪尺馀,河水尽冰,凡橘皆冻死。伐而为薪取给焉。”
太宗期间,气候已明显变冷,江淮一带漫天冰雪的景象史不绝书,原先在长安、洛阳一带可以种植的柑橘类等果树全部绝迹,而长江下游乃至太湖竟有多次完全结冰的记载,乘载货物的车马竟可在结冰的河面上通过。
不仅仅是气温下降,也造成降雨量的剧减。光在开封地区,有纪录的旱灾便高达一百六十二次。
太平兴国七年,旱灾的频发已经让当时的朝廷焦头烂额,为了避免旱灾带了流民问题,朝廷透过各种有利的政策与措施,尽力让灾民们尽快返乡耕种,回归正常生活。
到了真宗时期,气候变迁引起的粮食减产已经严重影响国家根本。
作为国民主食的稻米首当其冲,稻米是需要温热而多雨的环境才能生长的农作物,汉代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皆温暖多雨,均有稻米的生产,但自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稻米渐少,到了大定,北方除了少许旱稻尚可种植外,水稻已经基本消失不见了。
为了解决迫切的粮食危机,真宗还曾下诏,自福建一带引进占城米至江淮地带,使得稻米能一年三熟,进而增加中原的粮食产量,但后来到了仁、明、理宗时,气候问题不仅没有减缓,反而逐渐严重,旱灾发生频率继续增高。
东京开封虽在黄河之南,但到了冬天,仍多天寒地冻,风雪交加,一般贫苦百姓之家难免忍饥受冻。
大定冬季极为寒冷,导致冬季大批北方居民迁往南方避寒,到了春秋再迁回去。因为天气苦寒,真宗甚至下令“诸路休役兵”。
也正是因为冬季太过严寒,皇帝把送炭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加入到法典之中。跟发工资一样,根据官职、人数等,每月领取一定数量的炭。从太宗开始,派遣“中使”再赐京城“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就是说,不仅有俸禄的人可以领到炭,普通百姓也可以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