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在哪儿,冯过是知道的。
此次征讨叛军,冯通判并未随军出征,而是作为后援呆在铜鞮统筹粮草运输供给。
杀鸡焉用牛刀……咳,区区流寇草匪,用不着冯大人亲自出马。况且,粮草事关重大,也需要得力之人主持指挥。
物资补给是战争保障,决定战争的胜负,后勤官绝不好当。
“食者,民之天,兵之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无论是处在进攻还是防御状态,粮草都是其生命线。
“粮道”问题往往成为一场战争的决胜因素,甚至会影响一国之兴衰。古代的善战者,也往往是利用粮草而决胜的大师。
军队的后勤运输,完全靠人力和畜力,加之当时交通条件极差,使得远程运输任务格外艰巨,而中途的耗费也往往成倍增加——
“百里之内,供二万人食,运粮者须三千六百人”。
“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言远费也。”
如果把二十“钟”粮食运到军中,到达目的地只剩下一“钟”;同样的,把二十“石”粮食送到军中,实际也仅仅得到一“石”。
所以,“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因为兵粮运输上的困难,古代中原用兵打仗极难实现草原民族那般的长途奔袭,而且他们一旦孤军深入敌境就将陷入断粮的尴尬境地。
而如果是需要长期对外作战,长线运输甚至可以影响倒一个国家的兴亡——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一场出兵十万的战争,至少要影响七十万个家庭不能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而这必将对该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而如果这场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即便是强盛如当年的盛汉,也将在战争中万劫不复,正所谓“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尽管在古代粮草运输是一件苦差事,但战争的发生往往不是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取胜就必须有良好的粮道维系能力。在这方面,萧何就是大师级的人物。
在楚汉战争中,萧何虽然不像韩信那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但他镇守关中,通过水陆运输,将粮草远远不断的运往前线,支援刘邦作战,为其战胜项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