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8章宣宗李忱:仁慈宽厚的君主(上)

唐宣宗李忱,初名李怡,是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在位时间为846年至859年。他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也是唐穆宗李恒的异母弟。李忱于821年的长庆元年被封为光王。在846年的会昌六年,随着唐武宗的去世,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李忱登基称帝。

唐宣宗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与前任唐武宗不同的政策:复兴了佛教寺院,惩处了道士赵归真等人,而且将李德裕贬谪,起用了牛党成员如令狐绹等。同时积极处理国家事务,整顿政府管理,限制皇室和宦官的权力,并为甘露之变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官员们平反昭雪。对外方面,击败了吐蕃军队,稳定了北方边疆,平定了安南地区的叛乱,并接受了张议潮的归降,设立了归义军。李忱以明智、果断着称,能够接纳谏言,并且个人生活简朴,这些举措使得当时的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到了大中八年(854年),宣宗试图联合令狐绹清除宦官势力,但计划泄露,导致了南衙北司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自大中十二年(858年)以后,由于所用将领管理方面的问题,各藩镇陆续出现了叛乱事件。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因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中毒,在长安的大明宫去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载。走后获得“圣武献文孝皇帝”的谥号,庙号为宣宗,之后又被追加了更长的尊号:“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唐宣宗在位期间,被后世誉为“大中之治”。这一时期,国家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因此即便是在唐朝覆灭之后,百姓们依然怀念他,并尊称他为“小太宗”,以此赞扬其对国家治理的贡献。然而,对于唐宣宗的评价并非完全一致。一些历史评论家指出,尽管宣宗在处理日常政务时展现出了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但在面对更为复杂的政治挑战时,他的表现则显得有些不足。例如,在重大政策的制定上,唐宣宗可能过于依赖个人的精明判断,而未能充分体现出仁慈和宽厚的领导风格。

这种倾向在他晚年试图清除宦官势力时尤为明显,那次行动因计划泄露而失败,导致了宦官与朝廷官员之间紧张关系的加剧,几乎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动荡。此外,李忱在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创作和书法艺术。《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六首作品,这反映了他不仅是一位政治领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

早年经历

李忱生于元和五年(810年六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于长安大明宫内,其生母郑氏,原本是叛将李锜的侍妾,在李锜谋反被平定后,入宫成为郭贵妃的侍女,并受到宪宗的宠幸诞下了李怡。

长庆元年(821年)三月,李忱被授予光王的封号。尽管辈分上他是敬宗、文宗、武宗这些侄子们的皇叔,但实际上,却比敬宗和文宗还要年轻一岁。宫廷中的人都认为李忱性格沉稳,言语不多,甚至有人觉得他似乎有些不太聪明。然而,在他十多岁时的一场重病中,据说有一道光芒照在他身上,令他突然间恢复了活力,翻身下床以一种庄重的姿态迎接这奇异的现象,仿佛是在接受臣下的朝拜。这一幕让当时的人们感到困惑不解,但李忱的乳母担心这是心病的表现。

不过,唐穆宗却对李忱另眼相看,他抚摸着李忱的背说:“这个孩子是我家的英杰,绝非心病。”并赠予李忱玉如意、御马和金带等珍贵礼物,还指派郭太后的亲戚郭鏶担任其导师。李忱曾梦见自己乘龙升天,当他与母亲分享这个梦境时,郑氏警告他不要向外人透露此事,因为这样的梦可能蕴含着非凡的意义。

在太和、会昌年间,李忱变得更加深藏不露,即便身处人群之中也鲜少发言。文宗和武宗有时会在宴会上强迫他说笑,以此取乐,称他为“光叔”。尤其是武宗,因其豪放的性格而对沉默寡言的李忱显得格外轻视,对待他并不十分尊重。

登基称帝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一日,随着唐武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宦官马元贽等人权衡再三后决定,拥立平日里低调内敛、不显锋芒的皇叔李怡为新的君主。他们认为这位皇十三子将是一个较为容易掌控的人物,因此授予他“勾当军国政事”的重任,并为其更名李忱,正式确立为皇位继承人。当唐宣宗李忱开始监国时,他以庄重而哀伤的态度接见臣僚,处理国家大事时展现出令人惊讶的果断与智慧。朝野上下第一次见识到了这位深藏不露的帝王之才,意识到这位新皇并非如过去所见那般简单。同年三月二十一日,随着武宗的离开,李忱正式登基为帝,成为唐朝的第十七位皇帝——唐宣宗,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宣宗的即位不仅标志着一个新政治时代的开启,也预示着他将以不同于以往的形象领导国家,展现其作为明君的潜力和能力。唐宣宗统治初期便赢得了广泛的信任和支持,为他后续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大中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