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宗李治:被低估的君王(上)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三子,出生于贞观二年(628年)。在一系列宫廷变故之后,包括原太子李承乾被废黜和魏王李泰失去继位资格后,李治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随后,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随着太宗李世民的离世,李治顺利继承了帝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三位皇帝。

高宗李治登基之初,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共掌朝政,李治对二人尊崇有加,恭敬自谦,从而实现“百姓安居乐业,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永徽六年(655 年),王皇后被废,武则天被立为后。显庆二年(657 年),定都洛阳,名曰“东都”,通过迁都就粮之策解决粮食问题。

辅政大臣相继离世后,李治刚愎自用,拒纳谏言,“朝野上下皆对进言讳莫如深,无人敢忤逆上意直抒己见”,以致忠臣良将忧心忡忡,奸佞之徒得势,史称“先贤而后愚废”;同时,大肆兴建土木,徭役繁重,致使“万民厌恶劳役,怨声载道”,“天下人无不失望”。显庆五年(660 年)起,李治时常头晕目眩,难以处理政务,遂让武后参与政事。

李治在位期间,先后剿灭西突厥(657 年)、百济(660 年)、高句丽(668 年),使唐朝疆域扩至最大。然而,自咸亨元年(670 年)起,安西四镇、吐谷浑等地相继被吐蕃攻占,唐朝在西域的版图逐渐缩小;同时在与新罗的战争中失利,失去朝鲜半岛;又因听信谗言杀害归降的东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致使东突厥叛离唐朝,建立后突厥汗国,连年侵扰唐朝边境。

仁孝立储

贞观二年六月庚寅日(628年7月21日)李治出生于长安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贞观七年(633年),不到任所而接受并州都督之职。

高宗李治从小聪明伶俐,性格温和仁慈,与兄弟们相处和睦。他最早由着作郎萧德言教授《孝经》。有一次,唐太宗问他,《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回答说:“孝道最为重要,从小侍奉父母,长大后忠于君王,最终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朝堂上为国尽忠,回到家中则思考如何纠正君主的错误,帮助其改正。”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称赞道:“如果你能照此行事,一定能很好地侍奉父兄,做一个好臣子。”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时,晋王李治才九岁。他对母亲的哀思感动了身边的人,唐太宗多次安慰他,从此对他特别宠爱。不久后,李治被任命为了右武侯大将军。

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宫廷陷入了储位争夺的风波。太子李承乾为了对抗受到宠爱的四弟魏王李泰,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驸马杜荷及侯君集等人密谋发动政变,但计划泄露,导致李承乾被废除太子身份。原本唐太宗有意立李泰为新的继承人,李泰甚至承诺将来会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晋王李治,并用此来威胁与汉王李元昌关系密切的李治。

随着事态的演变,李治向唐太宗李世民禀报了来自李泰方面的压力与威胁,而被废黜的原太子李承乾也坦白,他的叛乱之举源于对李泰觊觎储君之位的深切忧虑。这些接连不断的事件让唐太宗深刻认识到皇子们争夺皇位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这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失望和痛心。

在一次于两仪殿召开的朝会上,面对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积等朝廷重臣,唐太宗表达了他的沉重心情,说道动情处,甚至想拔剑自刎。长孙无忌等大臣连忙上前劝阻。并一致认为,应选择性格温和且忠诚可靠的晋王李治为新的储君,以此来稳定朝局,避免进一步的纷争。这一建议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正式宣布李治为皇太子,并经常让李治陪同自己上朝,参与决策过程,以此锻炼他的领导能力。唐太宗多次公开表扬李治的能力,显示出对这位新任太子的信心和支持。

即位之初的举措

在唐太宗统治末期,辽东战役的开展为“贞观之治”这一时期的繁荣蒙上了一层阴影。随着高宗李治于650年正式登基,国内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尤其是在永徽四年(653年),江浙地区爆发了由陈硕真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标志着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再度激化。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并巩固政权,刚刚登基的唐高宗李治实施了一系列减轻民众负担和提升朝廷形象的改革措施。他首先下令终止了在辽东的军事行动,及时停止了多项大型土木工程建设项目。这些决策不仅有效缓解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也大大减少了对民间劳动力的过度征用,从而赢得了民心,并为新朝代奠定了稳定的基础。通过这些举措,李治展示了他对内政的关注和对人民福祉的重视,彰显了一位明君的智慧与决心。

小主,

勤勉政务应对挑战

此外,李治一改其父唐太宗时期每三日上朝一次的习惯,改为每日举行早朝。这一改变不仅象征着他决心以更加勤勉的态度处理政务,也体现了他积极应对国家挑战、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坚定意志。通过每日与大臣们会面,李治能够更及时地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安抚民心,逐步化解社会矛盾。此举向朝廷内外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新皇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勤政爱民的理念,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不懈努力。

重用老臣维护稳定

在人事任用上,唐高宗李治承袭了太宗时期的政策,继续重用如李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资深重臣。这些老臣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忠心耿耿,是支撑朝廷稳定的重要力量。李治基本上延续了太宗时期的治理模式,力求再现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与高效。通过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唐高宗在恢复并维持一个公正、透明且高效的行政体系,以此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发展,重现昔日盛世的辉煌。

归还土地和房产赢得民心

在永徽二年(651年)九月,唐高宗李治颁布了一项重要诏令,决定将之前被占用的民田和住宅归还给原主。这一举措体现了他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致力于纠正过往不当行为、恢复社会公正的决心。通过归还土地和房产,李治不仅希望能够补偿受影响的民众,也意在重建政府与百姓之间的信任,进一步巩固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此举赢得了民心,展现了新君主对公平正义的承诺。

善于识人用人

唐高宗李治以其出色的识人用人之道,提拔了一大批贤能之士至重要岗位。诸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和魏元忠等人都在他的任期内获得了重用。值得一提的是,像韦思谦这样曾遭受褚遂良打压的人才,以及杜正伦这样在太宗时期未获充分重视的贤士,也都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通过这些任命,李治不仅展示了他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也彰显了他对公正与能力的高度尊重。此举不仅充实了朝廷的人才库,也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对《贞观律》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