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开元初年,国家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领导人来拨乱反正,将国家引回正轨。李隆基选择了多谋善断的姚崇担任宰相。两人在渭川会面时,姚崇提出了“十事要说”,这是一系列关于治理国家的重要建议,包括不贪求边疆战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的大臣、防止皇族和宦官专权等。李隆基对他的这些提议表示了赞同,姚崇这才同意出任宰相一职。
整治外戚灭蝗灾
姚崇上任后,立即着手帮助李隆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贬逐了部分功臣,杜绝了非正式渠道任命官员(斜封官)的现象,并整治了外戚势力。此外,面对黄河两岸地区爆发的严重蝗灾,姚崇在李隆基的支持下,积极指挥灭蝗工作。玄宗皇帝下令各郡县全力投入消灭蝗虫的工作,并对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得益于玄宗皇帝的坚定支持和宰相姚崇的有效组织,蝗灾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避免了进一步蔓延。
打击贪腐依法治国
随着国家逐渐步入正轨,唐玄宗开始推行以法治国的策略。姚崇虽然在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局势稳定,他的一些行为,如打击政敌、招权纳贿和形成小团体,逐渐不合时宜。因此,姚崇被撤换。接下来,玄宗选择了为人耿直、讲原则的宋璟担任宰相。宋璟为政期间,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议,不计私恩,严格要求自己,并继续执行姚崇时期行之有效的政策。他高度重视人才选拔,坚持公正无私,甚至对亲属也更加严格。然而,由于工作上的失误以及一些过于保守的做法,宋璟最终也被免职。
宋璟罢相后,张嘉贞短暂接任宰相之职。然而不久之后,文武双全、才德兼备的张说取代了张嘉贞的位置,成为唐玄宗的重要辅臣。张说上任后,在多个领域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军事改革:在军事方面,张说裁减了20万边防军,精简军队规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效率。同时,他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解决了长期以来府兵制下的种种弊端,如士兵服役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下降等问题。这一改革即增强了国防力量,也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治改革:在政治上,张说对宰相机构进行了重要改革,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增强了中书省的权力。这一改革使得中央政府的运作更加高效有序,减少了行政冗余,提高了决策效率。
文化教育发展:张说领导了丽正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大力推动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丽正书院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讲学和研究,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学术的进步。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显着成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不仅军事和政治制度得到了优化,文化事业也蓬勃发展,唐朝迎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黄金时代。
泰山封禅彰显权威
在725年11月20日,即唐朝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这一天,唐玄宗李隆基在大臣张说的组织下,带领朝廷官员、皇室成员和各地领袖前往泰山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封禅仪式。这次活动不仅是对国家繁荣昌盛的庆祝,也象征着皇帝权威达到了新的高度。
打破门第提拔能臣
唐玄宗特别重视选拔真正有能力和品德的人才担任公职。他打破了以往重门第、轻能力的选官传统,实行唯才是举的新政策。有一次,玄宗听说了一位名叫张九龄的年轻人。他出身普通家庭,但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尽管没有显赫的背景,他的名声却因学识和正直而远播。于是,玄宗决定亲自见见这个年轻人。面试中,张九龄的表现非常出色,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改善民生和提高行政效率的宝贵建议。玄宗大为赞赏,当即任命张九龄为重要官员。
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朝廷,也给无数有志之士带来了希望——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能得到重用。然而,在张说之后担任宰相的人因为内部不和陆续被免职。直到张九龄的上任,这位来自广东地区的人才以其卓越的能力获得了玄宗的信任。
作为宰相,张九龄继承并发扬了唐玄宗李隆基重视人才的传统政策。他坚信选拔官员应注重个人的品德和能力,而非家庭背景或出身。在吏部负责官员选拔时,张九龄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为国家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尤为难得的是,张九龄不仅在用人上坚持原则,在面对皇帝的决策失误时,他也敢于诚恳地提出批评和建议。即使对于给予自己机会的唐玄宗,张九龄也毫不畏惧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