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评价
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时期,特别是在开元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黄金时代。在他的领导下,唐朝不仅达到了自身的巅峰,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商业贸易活跃,丝绸之路重现繁荣,中外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帝国之一。
然而,历史总是双面的。尽管唐玄宗初期带来了诸多成就,以他英明的领导和睿智的政策推动了唐朝进入“开元盛世”,使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军事强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时代之一,至今仍被人们缅怀与赞颂。但他在位后期的一些决策失误和个人偏好最终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对杨贵妃的宠爱和对边将安禄山的信任失察,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这场长达八年的叛乱不仅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还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动荡。它也提醒我们,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个人情感的过度影响可能会对国家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苏辙:唐玄宗、宪宗,皆中兴之主也。玄宗继中、睿之乱,政紊于内,而外无藩镇分裂之患,约己任贤,而贞观之治可复也。宪宗承代、德之弊,政偾于朝,而畿甸之外皆为畔国,将以求治,则其势尤难。虽然,二君皆善其始,而不善其终,所以失之者一道也。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着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崔群: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廷、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分也。
小主,
关于李隆基的一些轶事典故
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 ”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封禅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725年11月20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官员们乱作一团。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
为了稳定人心,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慌张,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定会惊天动地,这是东海之神来接皇上封禅的。”张说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静下来,及至来到泰山脚下,天果然变得丽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风大作,寒气彻骨。天气的再度变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宁。他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诚地向苍天祷告:“我自即帝位以来,得到苍天的佐助,国家昌盛,万民安泰。我来登封泰山,本欲为万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过失,不配来泰山封禅,请上天来惩罚我本人;如果是随从的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封禅,亦请上天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确实受不了彻骨的寒风,请苍天暂停风寒吧。”李隆基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封禅,李隆基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
大兴灯展
据《明皇杂录》记载,李隆基在东都洛阳的时候,遇上正月十五日夜,于是移仗上阳宫,大陈灯影,同时设庭燎,自宫禁至于殿庭,皆设蜡炬,连属不绝。当时有一个名叫毛顺的工匠,巧思结创,用彩色缯帛制出灯楼30间,高150尺,悬挂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又用灯做成龙凤、虎豹腾跃的样子,似乎不像人力所为。
李杨之爱
中国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李隆基是感情专一的皇帝,民间习称他为“唐明皇”,《异闻录》载《唐明皇游月宫》一事。他和杨贵妃的故事,透过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千古传诵。
不夜之宴
开元十三年(725),李隆基泰山封禅后,在洛京广达楼举行夜宴,宰相苏颋作此诗记录了这件事情,诗云:“东岳封回宴洛京,西墉通晚会公卿。楼台绝胜宜春苑,灯火还同不夜城。正睹人间朝市乐,忽闻天上管弦声。酺来万舞群臣醉,喜戴千年圣主明。”前几句都在描写宴会,“通晚”、“不夜城”、“万舞”等词语可以看出宴会盛大且通宵达旦的特点,最后一句“喜戴千年圣主明”是对君主的赞美,描绘了一幅群臣同乐的宴会场景,充分体现了唐代酺宴热烈的欢庆场景以及当时民众参与感与共享安乐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