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唐代宗:继往开来的一代君主(下)

处政严明维护公正

尽管存在用人上的失误,李豫在处理具体政务时仍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大历十二年(777年)十月,面对京兆尹黎干和户部侍郎韩滉关于水灾损害面积的不同报告,李豫并未轻信任何一方,而是派出御史进行复查。最终确认渭南县受灾面积为三千顷后,他严厉批评了隐瞒实情的官员,并将其贬职。此举体现了他对地方治理的关注及对公正行政的坚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皇亲国戚的严格要求

唐代宗对皇亲国戚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不容许他们违法乱纪。大历四年(769年)七月,皇姨弟薛华因私人恩怨杀害了三人并试图掩盖其罪行。事发后,被代宗拘捕入狱并赐死。此外,升平公主请求保留自家水磨以利农田灌溉时,李豫坚决拒绝,并强调诏令是为了百姓利益。公主随即拆除自家水磨,成为成为一时佳话。这些举措显示了唐代宗作为君主的公平与正义。

改革选制,促进吏治清明

唐代宗在位期间还积极推动选制改革,力求吏治清明。宝应二年(763年),他命令尚书左丞杨绾负责东京选拔,礼部侍郎贾至负责东都举荐,开创了两都分举选的先河。这一改革也是为了提高选官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从而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唐朝的政治生态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些措施,代宗不仅展现了其作为君主的智慧与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唐王朝的政治环境,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人失误,带来负面影响

尽管代宗在用人方面展现了一定的洞察力,但他的任命决策并非全无瑕疵。早期,代宗任用元载为宰相,然而元载专权自恣,贪污腐败,贿赂成风;到了晚年,改任常衮为相,虽然常衮上任后确实遏制了贿赂现象,但在识人用人上却显得鉴别能力不足,未能明辨贤愚,导致人才得不到合理的任用,朝政效率大打折扣。

当时京师还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常分别,元好钱,贤者隐,愚者前”。生动地揭示了这些用人失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这也表明,代宗李豫在某些方面的用人策略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留下了遗憾。

崇信佛教,造成财务负担

在身边朝臣元载、王缙、杜鸿渐等人的影响下,李豫渐渐开始崇信佛教,为此供养了大批僧人,兴修佛寺。这些举措虽然体现了他对宗教的虔诚,但也耗费了大量的国家资源,给财政造成了负担。

每逢边疆危机时,他常依赖宗教仪式寻求庇护,如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吐蕃军队逼近奉天,京师戒严之际,李豫命令人从宫内取出两部《仁王经》,分别送至资圣寺和西明寺,并且在两寺设立百尺高座,由僧侣高声诵读,以期禳灾祈福。随着吐蕃军进一步逼近京师,这一活动才被迫停止。同年十月,当吐蕃军进至邠州时,代宗再次命令僧人在资圣寺讲诵《仁王经》。

大历二年(767年)六月,宦官鱼朝恩请求将自己所获赐的宅第改建为章敬寺,以此为已故章敬太后吴氏祈求冥福。该寺建造得极其宏伟壮丽,甚至不惜拆毁曲江及华清馆以获取材料。尽管进士高郢上书劝谏这一劳民伤财的行为,但李豫并未采纳其建议,继续推进工程。李豫不仅个人虔诚信仰佛教,还在宫中供养了一百多名僧人,其中包括来自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不空法师,后者因其深厚的佛学造诣而被封为国公,出入宫廷如同权贵,享有极高的地位。“京畿良田美利多归僧寺”,这话也反映出了当时佛教势力在经济上的膨胀。

此外,李豫下令禁止鞭打僧尼,并在五台山修建金阁寺,使用铜制并涂金的瓦片,耗费巨大,达到了“铸铜涂金为瓦,所费巨亿”的程度。在他的影响下,朝廷内外的官员们纷纷效仿,导致社会风气逐渐转向崇尚佛教,出现了“中外臣民承流相化,皆废人事而奉佛”的现象,政事与刑法也因此日益混乱。这些举动虽然体现了李豫对佛教的崇敬之心,但也暴露出他对宗教事务过度投入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

此时期的政策选择,反映了唐代宗试图通过宗教来安抚人心、巩固统治的愿望,然而过度的宗教信仰支持最终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使得国家有限的资源被大量消耗于非生产性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实际的行政效率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