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第30章唐宪宗李纯:奋发有为的皇帝(中)

6.平淮西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隐瞒了其父离去的消息,并擅自接管了兵权。淮西节度使驻于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地处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李希烈以来,淮西一直保持着半独立的状态。平定蜀中之后,唐宪宗便有意向攻取淮西。宰相李吉甫也力主讨伐淮西。面对这种情况,张弘靖建议皇帝先以礼相待:为吴少阳停止上朝表示哀悼,追赠官爵,派遣使者吊丧,并赠送助丧财物;等淮西出现对朝廷不恭的行为后再动用武力。唐宪宗采纳了这一建议,遣工部员外郎李君何前往吊祭。

然而,吴元济拒绝迎接敕使,并发兵四处侵扰,屠戮舜阳、焚烧叶县、掠夺鲁山和襄城等地,导致关东地区震动,李君何也因无法进入淮西只好返回。见此情形,唐宪宗决心讨伐淮西。十月,他任命忠武节度副使李光颜为节度使,严绶为申光蔡招抚使,统领各路兵马讨伐吴元济。

淮西之战牵涉到山东、河北割据势力的存亡。吴元济纵兵抵抗,而王承宗、李师道则暗中配合,给予其政治声援和军事援助。吴元济向恒、郓两地求救,王承宗与李师道多次上表请求赦免吴元济,但唐宪宗李纯不予答应。于是李师道派出两千兵力声称支援官军,实际上却在军事上制肘官军的行动。此外,他还派刺客攻击河阳转运院,造成重大损失,一时间“人情恇惧”,群臣多请罢兵。然而,唐宪宗坚决削藩,不同意罢兵。

随着战事的拖延,诸军讨伐淮西久未有功。元和十年(815年)五月,唐宪宗派遣御史中丞裴度前往行营宣慰,观察用兵形势。裴度回朝后,分析了淮西必胜的形势,推荐李光颜为将。不久后,李光颜在时曲(陈州殷水县西南)大败淮西兵,淮西军队就此溃散。同时,裴度多次上奏指出山南东道节度使、淮西招抚使严绶并非将帅之才,不堪平叛重任。唐宪宗最终在年底罢去了严绶的节度使和招抚使职务。

同年,李师道派出刺客谋害宰相武元衡和裴度,导致武元衡身亡,裴度重伤。长安城因此大骇,大臣都不敢出门。早朝时,唐宪宗在御殿久等,官员仍未齐集。唐宪宗下令搜捕刺客,京城展开大规模搜索。一些朝臣还请求罢免裴度的官职,试图安抚王承宗、李师道,但宪宗愤怒地拒绝:

“如果罢免裴度,就等于让奸计得逞,朝廷纲纪如何维持?朕任用裴度一人,足以击败这两个乱臣贼子。”

裴度因伤请假二十余日后,宪宗下诏派卫兵夜守裴度私宅,内宫使臣接连前往慰问。裴度伤愈后,李纯召他入宫对话,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裴度向李纯进言:“淮西是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朝廷已经讨伐,两河藩镇跋扈者将视此为高下,不可中途而废。”宪宗与裴度在削藩见解上完全一致,继续坚定推进削藩政策。

唐宪宗曾询问群臣讨伐吴元济是否妥当。多数朝臣认为还是罢兵赦罪为上策;翰林学士钱徽、萧俛等人在延英殿对策,试图借此使朝廷停止军事行动。唯有裴度坚称吴元济不可赦免。

元和十一年(816年)六月,蔡州行营的唐邓节度使高霞寓在铁城之战中惨败于淮西军,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也仅保住了性命,狼狈撤回。宰相们以为宪宗皇帝必定会对长期用兵感到厌倦,准备提议停止征讨。然而,在众宰辅刚要启奏时,宪宗说道:“胜败乃兵家常事。若王师每次出战都不该失败,那么自古以来朝廷用兵岂非易如反掌?屡战屡胜,就不应留下这号凶贼。今日只论此次用兵该与不该,以及朝廷决断处置是否妥当,各位只需在关键问题上做出处理。将帅不合适的,立即撤换,毋须迟疑;兵力不足的,迅速给予接应。怎能因一个将领的失利,就放弃既定的大计?”于是,大臣们不敢再提罢兵之事,平定淮西的计划这才得以继续推行。

到了元和十二年(817年),官军讨伐淮西已经四年,仍未取得胜利,“度支供饷,不胜其弊,诸将玩寇相视,未有成功”,这让唐宪宗李纯深感忧虑。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劳损军力、耗费财赋为由,意图劝皇帝罢兵。这时候裴度回应说:“臣请求亲自前往督战。”

次日,在延英殿再次讨论此事。待李逢吉等离开后,宪宗对裴度说:“卿真能替朕出巡吗?”裴度匍匐流泪道:“臣与此贼誓不两立!”宪宗深受感动,随后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蔡州刺史,并担任彰义军节度使及申、光、蔡州观察使,兼任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八月初,裴度出发前往淮西,唐宪宗李纯亲自为他送行。裴度抵达前线后,便成为了督军统帅,并选择郾城作为指挥所。当时,各道军队中都有宦官监军,影响了主将的指挥权,“胜则(宦官)先使献捷,不利则陵挫百端”。裴度当即奏请免除监军,使得诸将能够不受拘束地专掌军事,这样作战更为有效。裴度治军严谨,“军法严肃,号令画一”,使得官军接连取得胜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十月十四日,唐州和邓州节度使李愬亲自率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佑、李宪领牙队三千人作为前锋,李进诚率三千人作为后军,趁着风雪向东行军,直奔吴元济的营垒蔡州。尽管路上风雪极大,甚至刮裂了旌旗,但李愬仍冒雪日夜兼程,于十五日四鼓时分突袭到了蔡州城下,城头守军竟无人察觉。于是官军迅速攻下了蔡州。吴元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跪地请降,之后被押往了长安,并于十一月斩首。至此,淮西长达三十多年的割据状态被彻底解除。

7.进讨李师道

朝廷对淮西的用兵,使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感到了威胁。于是采取了表面上声援助官军讨伐吴元济,实际上暗中支持吴元济的两面派手法,企图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平定淮西之后,唐宪宗指挥的削藩,形势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朝廷逐渐占据了优势。面对这一局势,李师道深感恐惧,最初他还表示愿意献地归顺朝廷,并以长子入京师为质子,但最终李师道还是选择了举兵叛唐。

元和十三年(818年)七月,唐宪宗调遣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诸镇前往讨伐李师道。在大兵压境的压力下,淄青军内部的矛盾激化,都知兵马使刘悟最终除掉了李师道,于是,淄、青、江三州之地迅速被朝廷平定。

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宣武军节度使韩弘入朝,并两次贡献大量绢帛、金银和马匹,请求留在京师。宪宗任命韩弘为司徒兼中书令,另以吏部尚书张弘靖充任宣武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因讨伐李师道有功,宪宗封他为侍中。为了向皇帝表示忠心,田弘正让他的兄弟子侄都到朝廷任职。以上充分说明了唐宪宗李纯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唐宪宗的为政举措

政治清明

1.任用贤能,削弱藩镇

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谠有才干且力主削藩、反对宦官干预军政的宰相。这些贤臣包括裴垍、李绛等,他们坚决主张削弱地方藩镇势力,维护中央权威。通过这一系列人事安排,宪宗成功平息了多次藩镇叛乱,使得“中外咸理,纪律再张”,出现了“唐室中兴”的繁荣景象。

2.鼓励直言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