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本地人太不懂事了

品质优良自然备受欢迎,几个人皆很满意,其中一人问道:“多少钱一斤?”

“五毛钱一斤。”宋阳了解到的情况是,他人大多要价六毛一斤。

亦有要价七毛的,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三毛五分钱一斤成交,或许是心中有所顾虑,卖得较为急切,走得也甚为迅速。但宋阳觉得,价格尚可再提升些许。

大老远跑这一趟,卖得过于便宜赚不到钱,他想尽力争取一番,兴许能够成功。

他故意少要一毛钱,为的是显得更为实在,以免将买家吓跑。毕竟,卖松子的人众多,尽快售出才是关键,拖延的时间愈长,变数便愈大。

报完价,他凑近王岳的耳朵轻声说道:“你帮忙留意四周,稍有不对劲便提醒我,好赶紧撤离。”

王岳点头,站至人群边缘,警觉地环视四周。

“太贵了,能否便宜些?最低售价几何?”又有人问道。

宋阳面露为难之色,开始诉苦:“四毛八,不能再低了。如今山里的存货不多,而且管得甚严,我们在山里奔波了五六天才收到这么一点儿。再者,您也知晓,十斤松塔方能出一斤松子,采摘的过程极为艰难,还充满危险,背着翻山越岭亦是不易。”

于是,双方你压价我抬价,各执一词,反复查验,不停地讨价还价。买家来来去去,络绎不绝。

僵持了许久,眼看七点已过,天渐渐亮了。八点公职人员上班后,一旦有人前来检查,生意便难做了。

宋阳心里清楚,对方也明白此理,见好就收,最终以四毛三的价格成交。

称完重量,两人所背的松子总计两百二十三斤多一点儿,抹去零头,按两百二十三斤计算,共计得了九十五元八角九分,对方索性给了九十六元。

这笔钱,宋阳并未感到过多惊喜,王岳却格外兴奋。

十多元的针头线脑,一路艰辛奔波,竟能变为九十六元,这是他未曾料到的。

此钱相当于城里职工三个月乃至四个月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