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算法不是能不能写出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想得到。
过去几天内,白度ai研究院召回了一批在外奔波的技术人员,希望逐渐将重心转移回来。但忙忙碌碌快一周,在多目标检测追踪方面完全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进展。
虽然最近白度ai的事业方面欣欣向荣,一片大好的局势,可不少内部的ai技术人员其实都颇有微词。
yolo算法很强,但根本不是白度自主研发的,只是借了孟繁岐的力量做了一个大的落地项目。
短期内确实是突飞猛进,若是长期去看,却不是什么好事,真正技术上的积累还不够。
尤其一下子来了太多项目和客户,研究人员被极大地分散了精力,不少人私下里都在抱怨自己在做职责外的事情。
政府方面的新需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缺乏时间去沉淀技术的白度一时之间根本是一筹莫展,还是得转过头去找孟繁岐做这个需求。
王恺觉得,与其这样反复去找孟繁岐,还不如自己干脆去跟他干算了。
以他对孟繁岐技术实力的观感,创业赚大钱只是赚多少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失败的可能。
听完王恺这一系列的内情,孟繁岐其实相当能够理解,管理层很多时候的想法和决策,确实对底层员工不大友好。
因为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真的从底层员工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说白了打工仔的想法别人压根就不在乎。
“短期内确实没有创业的想法,可能两年后会有计划。”孟繁岐单凭技术分成入股的形式就足以赚够足额的财富了,再辅之一些投资,这样会远比创业轻松很多。
如果真的要自己出来办公司的话,孟繁岐目前只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在两年后,15年底的时候和伊利亚出走谷歌,一起办openai。
不过即便这件事情他也没有想好,因为在规划当中,15年前孟繁岐会把chatgpt需要的核心技术比如注意力机制和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都发表出来。
到时候说不定单纯技术和资本入股openai就好,做个技术顾问,没必要非得自己下场创业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