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教育,着实是一门大学问。
历史上有不少专业技术方面的天才,个人的学术能力那都是没得说的。可要说到传道受业解惑,经常是茶壶煮饺子,有货是不假,但是倒不出来。
反而是许多本身技术水平非常一般,在专业领域里并没有什么建树的人,却能够将课程做得特别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可以说理解知识与传授知识完全是两个赛道的事情了,平心而论,我确实没有足够好的授课经验,这两个月需要借助课堂上的机会。而且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大可能录制海量的视频,也无法做到覆盖全部的受众。”
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七八年前的孟繁岐还只是彻头彻尾的非科班小白一枚,按理说他是应该能够理解零基础初学者们的。
但知识的诅咒它就是这么神奇,一旦人掌握了知识之后,就真的很容易没法理解别人为什么不懂,自然也就很难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
就像被人提醒了注意呼吸,又或者是注意眨眼之后,这两件平日里自然而然,没什么存在感的事情就会突然变成手动挡,人们不自觉地就会关注这个过程,很难能够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你虽然是我们做AI课程的核心招牌,但却也没有必要事事亲力亲为,负责录制所有的产品。我们这段时间仔细规划了一下,公司的AI教育体系要有四层不同难度等级的产品,分别去针对不同的受众。”
孟繁岐并没有太多时间仔细研究这方面的策略,也没有过问什么具体的内容。不过CloseAI的这几位元老则显得相当积极,毕竟这可是公司走向营收的第一步。
老板现在早已经成就和营收无数了,但这些钱说到底这和几位领着死工资的员工们关系不大,必须CloseAI这个公司发展起来才行。
CloseAI业务范围内的事业若是做好了,他们几个作为能分到早期股份的第一批员工,其中的好处和利润当然是不言而喻的。
比起孟繁岐口中的那种强大的智能AI,显然AI教育课程显得更加现实可控一点。几人倒不是信不过孟繁岐,而是实在难以想象他口中的那种绘图和通用智能技术能在一两年内成为现实,但AI课程却是每一步所需的时间都可以预计的。
只有利益才是最强大的驱动力,一旦这件事情达成了一致,员工们自然会想尽办法替公司争取到尽可能多的用户。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那种指望着员工们望梅止渴,给员工画饼充饥的老板并不是傻,他们只是单纯的坏又或者穷。
“我们初步讨论的结果,根据其知识含量分为四个级别,难度逐级递增,随着内容更加复杂,受众的数量会随之逐渐减少。”
“级别一是科普阶段,主要是为了吸纳尽可能多的观众。在这个等级当中,我们要提供足够有趣的科普讲解,注重流量关注度以及最新的AI事件,内容必须要足够幽默有趣。通过生动的故事、图表和实例,帮助普通人理解AI技术到底和大家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希望了解AI背后的原理和逻辑。”
“对于这个级别的内容,我们不对受众做任何的收费,这样才能够把缺乏AI知识,学习动力的普通人也包括进来。商业逻辑在于,这种科普内容吸引了广大的非技术背景人群,人人都能够观看。只要做得好了,有了客观的流量,视频就可以通过广告、赞助的形式获得收入,而非一定要收学生们的学费。”
“你们的心思还不少啊!像是能把事情做好的样子。”孟繁岐听完韩辞总结的讨论结果,级别一尽量囊括大众,走时事流量,用广告赞助的方式收费的确是他没去想的。
按他之前考虑的,就是老老实实把课程内容给做好:“不过这部分内容势必要维持大量的更新,我在早期可以配合多录制一些科普视频,到后面恐怕也难以为继。”
“这是当然,最开始我们通过你的知名度和特殊身份吸引来用户,等到形成一定规模之后,我们也可以逐渐分批推出其他讲解者,看看是否能够赢得观众们的喜爱。”CloseAI的成员们也不可能把老板累死,这么多的视频只让一个人录制,即便他不负责文案写稿,也是相当吃力的。
“这有点像是B站up主的形式了,确实也算是个聚集用户的好办法,目前同样没有一个很好的AI交流平台。如果只是单纯提供课程的话,比较难培养用户的粘性,用户即便上了课,可能也是上完就走了。如果有了这种科普内容再加上一个能够互动的平台,就很可能会形成一个AI社区。”孟繁岐在韩辞等人总结的基础之上又再进了一步。
如果能够打造出一个优质的AI社区,使得广大的AI学习者们可以持续在上面产出自己的内容,总结经验分享心得,那就是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大好事了,这些劳动成果对孟繁岐来说都是免费取得的,分毫不需要再花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