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这话倒也不是糊弄人,两天半之后,孟繁岐一行人就收到了阶段性的调查结果。
虽然吉姆西是个连面子工程都不做的神奇企业,不过两天半出一个初步的调查结果,速度还是非常之快了。
“根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规定,对专门的汽车生产企业的注册资本和生产条件是有一定要求的。所以他们才借壳了原本的苏市客车厂,搞来了濒临破产的生产线。”
“然后对外宣布几个亿进行了全面升级,其实根本就没花一毛钱!”
孟繁岐听完非常震惊于这位杨董的魄力。
你好歹花一点呢,真就一毛钱也不花呗?赚九成都不够吗?非得全吞了进去才高兴?
至于其中的所谓销售额,那也是人才中的人才才能想出来的事情。
这位杨董,他自己在常市还有一家公司,也是汽车相关联的。
什么销售额,那还不是左手倒右手,我卖给我自己呗!
一买一卖,领取双份补贴。
唯一一个真的下过订单的,是一位鲁省的大哥。
大哥一挥手,就买了五十多辆。
结果至今为止也半年多了,这才交付了四五辆车。
但两人造车拿车不积极,申请补贴倒是第一名。
车辆才交了一成,买卖双方就已经向省市递交了全部车辆数额的补贴申请。
“好家伙,这胆子再大点,岂不是都要玩出杠杆了?”孟繁岐想了下,感觉似乎很有搞头。
我先订100辆,只拿了四五辆就申请补贴,补贴到了我继续订。
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问题来了,他们这么玩,到底能到手多少钱。”这是孟繁岐更加关心的问题,如此多的招式,来回硬整,估计能赚不少吧?
“比如七十多千瓦时的中型客车,国家补贴加上地方补贴,一辆车能有43万左右。光是刚才我们说的那个五十辆的订单,就能领两千多万。”稍作计算,两位年轻公务人员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上岗第一个大任务,就看到了这么龌龊的事情。
两千多万,这还只是一笔50辆的小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