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离谱了一点,道德绑架了一点,但孟繁岐个人都可以理解。
不过有些自媒体、评论家的声音,那就是彻头彻尾的坏了。
其评论的逻辑和话术,一看就是经过了仔细打磨的,其中最为用心险恶的行为,是他们将一件其实根本不相关的事情牵扯了进来,并以非常恶意的角度对此做了解读。
那便是孟繁岐前几天在知名考研教师,张学峰处给出的那么一番学科选择建议,劝诫广大学子不要无脑涌入人工智能领域,若想进入,最好是选择计算机科学方向打好基础。
【孟繁岐的AI课程引发反思:走向商业化,还是服务大众?】
在一些比较不正规的自媒体上,有人以此为主题进行了发难。
标题倒还算是正经,似乎与主流大报没什么两样,而内容却是其心可诛。
【以前我们都认为孟繁岐是一个坚守原则的学者,如今他的行为却让人感到失望。】
【如果说他将AI技术变成商业工具还可以说是自己的选择的话,那他为什么不建议广大的学子考生们选择人工智能专业呢?】
【他自己以人工智能技术白手起家,一年出头的时间就累积的百亿的财富。在张学峰的平台上,却建议大家学好计算机基础,这是不是当时就在为他自己的平台授课而做准备?】
【如果广大青年学子们都接受了高等院校人工智能方向的教育,他的课程恐怕就要无人问津了吧?】
不少媒体在这个方向大做文章,将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串在一起过度解读,由于教育和专业选择性质特殊,孟繁岐需要非常快速地解除误会。
否则时间拖得久了,后果不堪设想。
“天地良心...我当时可真是百分之百为学生们着想啊!”孟繁岐才看了一半就大呼冤枉,这个切入的角度,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
孟繁岐自己前世深受专业之苦,怎可能会在这样的事情上坑害广大同学?之所以建议普通人不要锁死人工智能,而是打好计算机基础,原因很好理解。
一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更新换代技术的那个实力,锁死AI之后就业面窄了太多;二是因为,高考选了专业也还得学至少本科四年,乃至再加硕士三年。
七年之后,那可是沧海桑田,谁也不敢保证专业到时候还有没有前途。
孟繁岐正是根据前世人工智能17/18年的热潮,随便跑过一些玩具项目就能录用;再到21/22年的冷却,没有几篇好文章好项目很难找到好工作。
这是参考这个生命的周期给出的最为珍贵中肯的建议。
只可惜,如此超前的见解,很难能够被现在的人们所理解。
在如今人工智能各个领域都疯狂颠覆式开花的现在,不少人真的相信了,孟繁岐这个建议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课程卖得更好些。
“还是得自己到时候遭了罪才能领悟我的良苦用心啊。”
该说的都说了,孟繁岐觉得自己已经仁至义尽。爱信不信呗,反正最后找工作累的也不是他。
次日,孟繁岐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与一直以来大家会经常看到的那种非常官方的回应不同,孟繁岐这次的发声主打一个真诚。
这里面也蕴含了许多他个人的思考和猜测。
要说华国人的文化,与西方人有很大的不同。
孟繁岐在英美的这段时间,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感觉。
他所接触到的西方人士,除了有自己宗教信仰的那种,不做评价。
剩下的人大都是一个逻辑思路,那就是个人的存在和价值是需要抛开所有社会角色去看待的。
只有摆脱所有的社会关系,余下来的部分才是对【自己】的定义。
而孟繁岐回忆自己在国内成长的经历,却觉得华国人会更加强调人在社会关系当中的体现和价值,但对个人本身有些疏于讨论的感觉。
这种倾向是怎么产生的,孟繁岐也不大清楚。
古话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