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船厂

宋朝初期,南方进献了一艘二十丈长的大龙舟,船上建有宫室层楼和皇帝专用的御座,供皇帝游幸时乘坐。

使用多年后,船的底部朽坏了,想修复,却因为损坏部位在水下,无法施工。

宦官黄怀信出了个主意,在金明池北面开凿一个可以容得下大龙舟的水池,在里面安装上支墩,把龙舟引入水池,泊在支墩上,然后将池中的水抽干,龙舟就被架空搁在支墩上了,船的底部完全暴露,工匠们可以对朽烂的部位进行修补,龙舟修复后,再将池子里灌满水,并撤去支墩,让船浮起来,这样龙舟随时可以行驶了。

池子的上面还建造了一座高大的“澳屋”,称为“龙澳”,龙舟平时就停泊在里面,不会受风吹日晒之害。

匠人们就管干船坞叫大澳,很多造船大匠都知道怎么建设干船坞。

琉求岸边土软,本来不适合建干船坞,可是有邢承恩开挂,张成决定建设干船坞,这样造船方便不说,修理起来也方便。

邢承恩现在需要大船来运送移民,造船的优先级仅次于农业生产,其他方面都可以后延。

张成大匠已经知道了西式船利用蒸制塑型,在未冷却的时候进行安装龙骨和肋骨,宋代造船技术水平很高,许多东西只是点拨一下就能理解。

龙骨和肋骨安装是蒸制塑型,安装完成后在木材的应力影响下再次发生变形,工匠就需要再进行一些处理,一般是固定放置半年不动,木材的应力就会自然消除。

这一步也是影响战舰建造耗时最久的,就算再简化流程这一步也不能省,否则别说下水了,船体结构本身就会松动或者散架。

除非技术进步,钢铁构件取代木质构件,历史上铁肋木壳船出现后,工艺才开始改变。

应力消除后,就是铺设船壳,固件、支撑横梁、甲板等工作,之后就可以下水测试,合格后才开始桅杆锁具软帆的安装,最后一条船就完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得承认造船是一项极具技术的工作,小到一根麻绳、一块木块,为应适大海都有严格工艺,更不论龙骨、船体外壳等等制造工艺。

有水泥建设干船坞方便了很多,张成直接建了八个,这是经过计算的。

铺设好龙骨和肋骨需要放置半年,需要六个干船坞轮换铺设,这样造船人员不需要等待。

留两个干船坞修理和机动用,后边造船的人员多了再考虑扩大。

玩红警的都知道六个军工厂比一个军工厂出坦克快!

桅杆张成大匠设计出了铁箍方案,这样不需要找整根大料做,这样造船能快许多,就算桅杆断了也好维修。

王海等人也反映大飞在台湾海峡稳定性要比千料大船好,张成最终决定直接建造六艘大飞,有现成的大飞在,造船人员们可以实物观察,真需要的话邢承恩允许他们拆解研究。

虽说缺船,可是邢承恩也知道技术研究需要投入,这方面不能省也不能凑乎。

张成大匠已经有了安排,计划先建造大飞,把人员先培训出来,他只带了一个匠营,通过建造大飞,先让船匠们熟练建造工艺。

造船工程庞大,涉及事项繁多,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徒自然学的慢,有实物操作才能成为熟手。

熟悉之后,就可以放手以老带新完成建造任务,这样保证大船的建造后,张成准备抽调人手实验性质的建造一艘飞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