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文武相济

分权的思路贯彻到军队,结果就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指挥混乱。

宋廷为了维稳,又把军队发展成了流民的收容系统,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他们还动不动就把流氓土匪刺字发配,拿去充军,这样的军队没有荣誉感,打顺风仗还行,拼命?没门!

兵虽然招了一大堆,国防支出也占到了财政的六成以上,但就是打不了仗,还需要花钱买和平。

冗官、冗兵、岁币,都是沉重的财政负担,全压在老百姓的头上,宋朝苛捐杂税最多时达到六七十种,而唐朝仅有十五种左右了。

所以有宋一朝造反受招安都成体系化了。

宋朝的文官制度已经是中国皇权制度的顶峰,不光是大臣对皇帝有节制,地方对中央有节制,各部门之间的节制,最终都是为了限制权力过度集中于一人之手。

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

都有那么点现代民主制度的意思了。

然而南宋有权臣,这一点跟北宋特别不一样。

从秦桧到贾似道,大权臣不断出现。

到南宋末年,贾似道当政时候,权力集中尤为严重。

所以最后还是被元朝灭了。

权力制衡当然有弊端,皇帝或者大臣不能大权独揽,就会本能心生恐惧。

控制力不够,说了又不算,这要是哪天有人带兵冲进皇宫,我不就完了吗?

尤其他们赵宋皇朝的太祖皇帝就是靠这一招夺的后周的江山。

所以不能出现军头,谁要是军权在握,大宋皇帝就一定会搞他,往死里搞!

所以骁勇善战的岳飞想北伐是不可能的。

因为北伐就一定会出现军头,不是岳飞,也会是别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北伐顶多是收复失地,军头一出,可就有亡国之虞。

可是赵家后来忘记了,无论什么时候,武力才是最可靠的。

兵权,永远是权力中的权力。

敌人读了经书,就不是敌人了吗?说不定前面放下经书,后面就举起刀子。

没有武力,你拿到话语权又有何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文官压制武人,卡钱卡粮,武人就吃空饷,反正是纸面数据你又看不到真实情况。

南宋士兵花名册上,常年有八十万大军,然而超过三分之二都是吃空饷的账面数字,早就是公开心照不宣的秘密。

所以贾似道一打算搞清查名册的“打算法”,马上就是刘整等大批宿将直接北上降敌。

老赵家只盯着自家内部情况而忘了外部大环境了。

打个比方,在学校里老赵就是一班班霸,他团结了一批人把班里不服气的都收拾了一遍,自己可以稳稳的保证班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