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原养马区:二星
中原自古车骑驰逐,养马颇盛,唐代在河东(今山西)设有牧监,“马产甚蕃”,但由于长期缺乏优良马种,此地所养之马一般作为民用,除了宋朝。宋朝由于缺少优良的养马之地,所以其所设牧监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全盛时多达14处。但这些牧监大多经营欠善,以致衰落不堪。明代的官马民牧,也主要都在这里推行。清代禁止民间养马,加之人口日繁、牧地不足,中原养马业才一蹶不振。
六、东南养马区:一星
中国素有“南船北马”之说,东南地区养马业不发达,但也并非绝对不宜养马。如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因战车需要,马匹一度发展很快。自唐至宋代,都曾在南方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等地建立养马场。明初在江淮之间和苏南地区兴办牧监达14处,在中国南方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些养马地邢承恩也就是看看小艺的资料过过眼瘾,自己目前唯一能染指的只能是济州岛,没有其他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蒙古崛起是建立在养马产业优势上的,没有这个产业优势,其他都无从谈起。
邢承恩并不知道游牧骑兵和农耕骑兵消耗,但是中原地区养马显然更依赖粮食而青饲料比例较低,所以中原地区养兵和养马都是消耗国家能够征集到的粮食,骑兵多步兵就少,这决定了骑兵数量的上限。
蒙古骑兵则是另一种生态,成吉思汗征讨花拉子模,前一年大军就到了,但是没有直接攻击,而是在撒马尔罕附近磨蹭掉了整个春天和夏天,等着马长膘。
为什么要等那么久?当时的蒙古统帅注意到,决定胜负的不是人的多少,甚至也不是马的多少,而是骑兵整体蕴含的能量多少。
他们在耐心地等待马匹充电,以达到最佳的能量状态。
这一点有点类似能量空战理论。所以经常看到的情况是,对手骑兵的战马更大更快,但是在整体能量方面,总是比蒙古骑兵疲软得多,只能进行有限的机动作战(通常就是冲锋)。
蒙古至少在战争早期是利用四处草原上的牧草在保持能量优势。
如何收集并合理周转马力,以总体战方式压到对手,这套方法大概到了成吉思汗这一代是琢磨清楚了,所以蒙古人始终保持强劲的机动力对抗疲惫的对手,得手后再回去补充能量。
如果说蒙古军有什么弱点,就是其马群修整的时间较之农业地区骑兵的战马更慢,通常需要几个月。
只有一匹马的骑兵在长途行军时相对于步兵的优势也有限。如果把马看做一节可充电池,马越多,整体储存的能量就越大,通过合理分配这些能量而获得的行动自由也越大,马少的国家就没有周转的余地而行动自由较少。
在化学能出现在战场并成熟前,马匹蕴含的总能量,对于胜负往往是决定性的。
当然,如何管理与运用好这么多马,让其能量有序释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马越来越瘦,却不至于死亡太多,是一项极为复杂课题。
成吉思汗应该是在与他的把兄弟的联盟与内讧中,学到并发展了这套方法,这套方法显然是艰深、复杂不易操作的,以至于后世的黄金家族似乎也不太会玩了。
一场理想的蒙古式战争,就是一场整体战,整个战争机器都在马背上,通过不断周转手头的马匹,渐渐把储备的巨大能量释放,而能量较低的对手则被拖死,即使很多蒙古兵最后下马充作步兵或者步弓,但是马力作为一种能量,在战役中转化为机动力的关键作用已经发挥出来了。
这种能量多寡,与后世的的化学能一样,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只是化学能以火力的方式表现出来,更直观而容易理解。
而马力转化的机动力,对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那么直接,运用难度很大,更多是在战役其间不断积累小优势形成大优势,积累小主动变为大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