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泰囧》的影响

第224章 《泰囧》的影响

在几年前,国内还只有2000多块屏幕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少有人做电影。因为除了那些大导,其他电影基本上拍一部亏一部。甚至有些拍完了都不能上映。

当然,那些拍艺术片的第六代导演们除外。他们拍电影,主要是送到欧洲去冲奖。要是拿奖了,自然少不了钱。没拿奖也没关系,欧洲三大电影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交易市场,而且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很片面,他们也乐意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来了解中国。所以,随便卖点钱,就能盈利,甚至第二部的拍摄资金也就这么来了。

以后,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蛋糕变大了,各种什么人都能够当导演,然后国内电影的票房动不动也能够卖到几亿、十几亿这种程度了。

于是就出来一帮人,开始骂第六代导演,说他们只会拍讨好欧美西方的电影来拿奖,只会拍中国的落后与丑陋,展示艺术难道就只有苦难与落后吗?

这种话,虽然有一部分是事实,但说的根本就不全面。新中国成立以来,学院派的导演们,用的教材,受的教育,都是欧洲电影理论的那一套。也就是说,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而不是商品。

他们会在电影里张扬个性,讨论社会、政治,揭露人性。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不止中国的第六代导演这么干,欧洲的导演们也是这么干的。

所谓的学院派导演们,本来就不会拍什么商业片。然后在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那十来年,中国的电影市场本身就已经萎缩得不像话了。你能想象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全年票房居然只有几亿?

所以他们不拍艺术片去冲奖,难道去拍那种放到电影院去也没有人看的电影?理解一下,大家都是要恰饭的好吗?

而且,除了一些不能说的电影之外,其实很多第六代导演们的艺片术还是挺不错的,也不全都是拍中国的落后与丑陋。他们在电影中所讨论的东西,所使用的技法,都很有存在的必要。

话扯回来,你看,几年前,国内电影市场都这么烂,所以国内真正厉害的,还得是冯晓刚冯导。他压根就不想搞什么艺术,一门心思想搞钱。

冯导加华宜加葛大爷,当年可以说就是国内电影市场里纵横无敌的金字招牌。一旦冯导想要拍电影了,无数投资人会挥舞着钞票冲上来。

直到张导的《英雄》横空出世。其实张导在《英雄》之前,票房号召力是没有冯导这么强大的。张导以前也是拍艺术片的,在欧洲拿奖拿得手软,江湖地位也很高。但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还真没有冯导这么吃香。

没办法,冯导能赚钱呀。

其实张导也一直想转型,他也觉得老拍拿奖的片子没什么意思了,关键是这么搞,有点对不起老搭档张玮平呀。

李鞍导演搞了《卧虎藏龙》之后,二张联手,搞出了《英雄》,从此拉开了国产大片的序幕。

英雄火遍全世界,在北美的版权都卖出了天价。好家伙,国内无数人顿时就眼红了。于是吟诗的陈导开始搞《无极》,话说,原时空《无极》上映的时候,李怀安也去看了,很不好意思的在电影院睡着了。后来就只记得《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了。

然后冯导也想证明一下自己是个艺术家,跟风搞了《夜宴》。听说夜宴的编剧,是专门写文艺片本子的,他写的剧本,好像没有一个赢利过……也不知道冯导和华宜是怎么有胆量拍板投资的。难道是因为编剧说了,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把莎士比亚搬上银屏的电影?

没错,《夜宴》是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的。

几年前,国内的商业大导,只有张导和冯导等有数几人,嗯,可能还得加上香江电影圈衰落之后北上拍片的那几位资深导演。

你看,全国电影院就这么些家,屏幕也就这么几块。一年的大制作也不多。基本上春节档,是冯导的天下。后来又加上了张导。后来北上拍片的香江导演们一看,竞争不过呀。拿什么跟冯导和张导打?

于是他们只能另辟蹊径,于是渐渐开始,国内就有了暑期档和国庆档的概念。甚至情人节档期也逐渐出现并形成了。

培养观众进影院看电影的习惯很不容易的。大家更

第224章 《泰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