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两边的世界

演变战役 力量焊接 2287 字 24天前

直到后来宋神宗时期,这种摊派才停息。

接着食盐垄断,如北宋后期。

北宋联金灭辽后,收回了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北宋官员随即把宋境的盐法也一并移植过来,于是在辽国统治时期,当地每斤盐11文钱,北宋来了以后,每斤盐280文钱,飙升20余倍。

除此以外,宋朝时期的差役也很要命。

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徭役,要求平民协助官府修城造桥。

宋代的差役要求有一定财产的百姓必须出人出钱为官府运送物品、看管府库、督收赋税、追捕盗贼,且不发薪水,强迫百姓脱离生产、自费完成工作运转,如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的花石纲。

到了仁宗时期,这种【衙前差役】已成百姓人人闻之色变的噩梦。

平民怕承担衙前的苦差,都不敢致富,老百姓只要多种一棵桑树、多养一头耕牛,就会被周围的人当成富户,然后被推举去承担会导致破户败家的衙前差役。

如嘉佑八年,在凤翔做官的苏轼曾在一封信中说:

见民之所最畏者,莫若衙前之役。

当时,按照朝廷规定,家产满二百贯的家庭就可以被征去衙前服役,但当地的各户人家极少有家产达到二百贯的,官府为了找到足够的人服差役,凑够二百贯的服役标准,硬是把老百姓家中的桌椅板凳、扫把拖把、鸡鸭猫狗、剪刀针线、麻绳碎布等等东西全部计入财产,绞尽脑汁地美化统计表。

接着,老百姓实在没办法,去服差役的时候,惨剧才刚刚开始:

首先服差役的人得给官府的胥吏塞至少得上百贯钱红包,否则他们就会把最遭罪、最劳累的差役分配给你,变着法子给你“穿小鞋”。

其次,大多数差役都是负责向京城或其他重要城市押送纲运物资,最少几百贯钱的路费都得服差役的人自己承担。

于是服差役的百姓“全家破坏,弃卖田业,父子离散,为乞丐者不少”。

勉强能熬过一轮差役的百姓,还要面对下一轮差役,不至乞丐则差役不止。

于是为了让儿子躲避衙前差役,老父亲上吊自杀;有的人家连年迈的祖母都要改嫁,并将田产贱卖以减少家产,亲人早早地分家,甚至弃田送人者亦不罕见。

而朝廷仍觉得不够,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关于服衙前役,他规定:

邻里之间可以向官府举报故意隐瞒或减少家产以逃避差役的人家,一旦查实,官府会重赏举报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咔咔咔咔。”

靠贿赂守关兵卒顺利进城的陆大古和大进乘坐租来的驴车观察左右。

这里,是临安城。

他们一路逛一路看,看到了夜晚。

街边的酒楼灯火辉煌,隐隐传出欢歌笑语、文人雅士吟诗作对。

道路两边到处是摊贩,让两人恍然有回到二十一世纪美食街的错觉,那些摊位卖的有酥糖、硬糖、有肉肠馅饼、油炸馓子,蒸腾的水汽和丝丝拂面的凉风里夹杂着甜糕、各种汤面肉食的香气。

忽地有个小厮从旁经过。

小厮手里端着食盒跑得飞快,手上很稳,未见撒出半点汤水,不知这份外卖要送去哪里。

忽听歌声笑声不断,原来是三三两两在路边酒肆的人一边享用宵夜,一边作行酒令,敲着碗筷,气氛热烈。

往前两个路口,又听无数莺莺燕燕招呼。

原来是花楼上的姑娘们嬉笑着请他这个公子哥进去享受人间美好,那些丝绢脂粉沁出的浓香简直要酿成美酒,令人沉醉。

真是好一派盛世的繁华景象。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站上河间石桥。

陆大古的目光落到前方传出舞姬歌声的画舫,他微微摇头:

“足够了,我们回去准备吧。”

“咔嚓。”

咬下最后半口酥饼,大进点点头,把剩下的酥饼喂到他嘴边,待他吃下,露出满意的微笑:

“不再看看?”

“已经很明了了,不必再管那些虫豸。”

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浸开,他咽下饼,颔首:

“与其相信那些封建贵物,不如相信我是汉始皇。”

“至少我真的是汉始皇。”

任何封建国家,包括我建立的那个,都死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