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意,文学院分为商论处,民论处,农论处,工论处。”
“军士学习入武学院,文人学习入文学院。”
“除此之外,农,工,民,商四处广招对应技能出众人员百姓入内学习。”
“再配予实践学习,方可顺利毕业。”
众人面面相觑,还是有一幕僚起身问道:“大人,何谓实践学习?”
“而且我周朝文人士子,大多学习牧民之策,农工商三策有何作用,难不成这些学子毕业后要去种地打铁不成?”
这幕僚顾忌到柳云和柳家众人的身份,因此对于商论处没有那么大的敌意和疑惑。
柳云微笑给他解惑。
“文官为学子时,努力学习牧民之策,然功成名就,踏入官场,却对于治理当地,发展民生没有丝毫头绪。”
“究其根本,乃是对于民生不了解,不清楚,对于该如何治理一窍不通,但是如何欺上瞒下,贪污受贿倒是无师自通。”
柳云端着茶杯,环视众人,在场许多官吏都是从底层提拔起来的,因此他们治理百姓,制定政策起来相对顺手一些。
但是也有局限性,那就是眼光不够长远,许多人当官之前甚至没有经受过教育,都是边任职,边学习,免得被同僚抛弃在后。
许多人脑子里还是那套士农工商的理念,认为每个阶级有每个阶级规矩制度。
士人只需要知道如何牧民,如何讨好上司和皇帝欢心即可,至于其它的,自然会有人去办。
但是他们脑中又没有牧民得策论,百姓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粮食?多少盐油?
每户人家需要多少土地才能保证一年劳作下来不饿人?怎么保证百姓种下的粮食能在天灾下确保百姓减少损失?
土地需要修建怎么样的水利,如何防旱防涝,蝗灾来了怎么办。
怎么样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稳定商业市场,如何将全体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等等等等。
这些都需要去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中得到答案,至于无师自通,不学习就能够懂得如何应对这些事情的人,起码柳云还没有听说过。
柳云整理脑中思路,随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