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各业人才,蜂拥而至

田丰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征辟为属官。

但是这几年,太尉频频调换,而且田丰对朝中宦官当道、贤臣被害的事情,深恶痛绝,因此弃官回家。

听说刘信广发招募令时,还在犹豫,毕竟刘信在朝中的争议很大。

有说刘信与十常侍的张让走的非常近,俨然是宦官一党,也有说刘信与皇甫嵩、刘虞等清流关系很好,刘信与宦官一党只是明面上的同僚关系。

但是田丰此人极有主见,对于这些传言也只是听听,所谓眼见为实,便来到幽州一观。

几日内,田丰走了蓟县所在的广阳郡以及从冀州来到蓟县途经的涿郡管辖的几个县城,对刘信的政令大家赞叹,很明显的,刘信是设身处地的为百姓着想,并不似宦官一党在外为官的官员那般作为。

便下定决心,来到刺史府,一展所长。

“主公,田丰此人满腹经纶,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

刘信知道历史,知道田丰非常正直,否则也不会被荀彧评价为“刚而犯上”。

“但是此人刚正不阿,不知变通是吧?”

荀攸瞪大眼睛看着刘信,“主公知道此人?”

刘信能怎么说,总不能说我看过《三国演义》吧,便解释道:“听闻过此人,本官要的是有能之人,田丰既然博学多识,就留下吧。”

其实刘信是真希望有一个人能直言不讳,时常提醒自己的过失。

田丰跟荀攸、贾诩、沮授、程昱等人都是智计百出的顶级谋士,但是荀攸等人有些圆滑,很多时候是要看刘信眼色行事的,所以有很多事情荀攸等人即使觉得不合适,也不会提出来。

但是田丰不一样,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智商高,情商低。

刘信不是袁绍,是能听进众人建议的,所以留下田丰并不是坏事。

荀攸没有异议,点点头,继续说道:“臧洪是太原郡太守臧旻的儿子,同样学富五车,他因为臧旻的战功,曾被拜为童子郎,还做过一县之长,有为官经验,前些年辞官回家,是经其父极力劝说,才来到幽州。”

刘信是知道臧洪的,虽然臧洪在历史上名气并不算大,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在三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八路诸侯讨董时,诸侯联盟在酸枣开了一次誓师大会,宣讲此举的行动方针。

但是等到设坛盟誓的时候,各路诸侯都互相推让,不肯上坛领誓,于是共推臧洪上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