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三辅之地的官员皆由董卓任命,大多都是董卓的爪牙。
在董卓死后,三辅纷乱时,有不少官员便死在了战乱,更有人深知董卓死后,关东诸侯必将不会放过他们而直接放弃官位,携家带口逃离了这是非之地,不知所踪。
因此三辅现在可谓是无人管理的状态,需要补缺的官职不是个小数目。
一年前,吏部刚派遣一部分官员到东北的震州就任,后培训的官员又进入了荆南和交州,吏部再无备用官员。
刘信思索一番,看向荀攸,发现这家伙虽然提出了问题,却一脸镇定的神色,看来是有了对策,刚才所说的事情不过是陈述事情罢了。
于是刘信问道:“公达可有良策?”
这就是顶级的谋士,能提出问题,自然有应对的办法,只待主公最后定夺。
就像刚才程昱提出益州刺史一事,虽然没有很好的人选,但自己便是最后的底牌。
荀攸亦是如此,当即提出自己的想法:“幽州大学的学生还有半年毕业,三年半学习已学有所成,殿下说过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臣提议让他们提前毕业,在吏部稍作培训,待曹使君和马将军返回洛阳之时,便可让他们上任,至于凉州刺史和京兆尹之职,臣以为从郡守中选择政绩突出者,便可胜任。”
荀攸所献之策非常中肯,古代的孩子都早熟,燕国没有蒙学,县学也就是小学是四到八岁的孩童,郡学即中学是九至十一岁,而大学则是十二至十五岁。
也就是说幽州大学的学生跟后世一般要经历四年的学业才能毕业,即将毕业的孩子已经在大学学习三年半之久,该学的东西均已学完,按照燕国大学的管理,接下来的半年,这些毕业生要到各个衙门、商团、工坊等地进行辅工,也就是我们后世的实习。
现在荀攸提出的计策,无非就是孩子们缺少了实习这一环节,但没有了实习,却要在吏部进行短期针对性培训,现在洛阳刚刚归入刘信之手,百废待兴,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这些学生来吏部培训,自然也要辅助洛阳的官员来施政,也算一种实习了,最后还是要经过考核给他们安排官职。
因此,刘信打内心非常赞同荀攸的建议,但朝堂上还是要集思广益,便问向众人,“诸位可还有他策?”
“臣赞同荀部长之策。”
“臣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