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只不过写是写了,至于会不会有人帮助你,我不敢保证。”陈默说道。
实际上,在陈默答应报道此事的时候,他的心里就已经确定,陆琳琳上大学的事没有任何问题。
即便不通过媒体报道,单凭陈默自己的财力,资助一百个陆琳琳上大学都不是什么问题。
但是,媒体的作用就在于此,通过类似于这样的报道,一次次地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宣扬这样的精神。简单来说,陈默一个人捐出一百万,和一万个人每人捐出一百块,这是完全两个概念。
这也是陈默选择用宣传报道的方法来帮助陆琳琳,而不是自己悄悄资助。
“陈记者,一会回去的时候经过县城吗?”陆琳琳问道。
“经过,你要去县城吗?”
陆琳琳点点头:“放假了,我接了个当家教的活,一小时能挣15块钱呢。比我妈卖蘑菇强多了,我住在同学家里,房租也省了。”
“好,坐我车走吧。”
……
陆琳琳的报道,陈默写得很顺畅,王建国看了以后赞不绝口,还不忘埋汰陈默两句:“不愧是集团大领导,这稿子写得就是好,声情并茂的。”
夜间编前会上,社会部重点推荐了这篇稿子,建议发头版头条。同时,既然是救助类报道,那就没必要藏着掖着,给兄弟单位燕京报也传了一份稿件和图片。
不出陈默的意料,报道非常成功,除了燕京报自己的新浪网之外,国内多家网站转载,一时间,陆琳琳的报道传遍了全国,成为当天的热点新闻之一。
从街边的报刊亭卖出第一份报纸开始,新城报的9部热线电话就没有停过,捐助从10元到5000-不等,金额一直在攀升中。当然,大多数的人都表示想亲自去山里看一看,眼见为实。
陈默像以往一样,没有做后续报道,他知道,陆琳琳上大学的事情算是没问题了,现在需要控制捐助的人数和金额。
要知道,有的时候过多的捐助未必是一件好事。
新城报的热线部从下午就开始告知打来电话想要捐助的读者,目前已经不再接受捐助,但会转达读者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