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突出最大的亮点

自上世纪 70年代以来,有关这些反射的一个新兴组织规则是存在体区特异性。

例如,电针刺激(ES)在小鼠后肢 ST36穴位而非腹部 ST25穴位能驱动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轴。

然而,这种体位组织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尚不清楚。

我们在此表明,支配后肢深筋膜(如骨膜)而非腹部筋膜(如腹膜)的 PROKR2C标记感觉神经元对驱动迷走-肾上腺轴至关重要。

在 ST36位点的低强度电针刺激(ES)在消融了 PROKR2Cre标记的感觉神经元的小鼠中无法激活后脑迷走传出神经元,也无法驱动儿茶酚胺释放。

未能激活后脑迷走神经传出神经元或驱动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

因此,电针刺激(ES)不再能抑制细菌内毒素诱发的全身炎症。

相比之下,高强度电针刺激(ES)在 ST25和 ST36位点诱发的脊髓交感神经反射不受影响。

ST25和ST36位点的高强度ES诱发的脊髓交感神经反射则不受影响。

我们还表明,通过 ST36位点对 PROKR2C标记的神经末梢进行光遗传刺激足以驱动迷走-肾上腺轴,但不能驱动交感神经反射。

此外,PROKR2Cre神经纤维的分布模式还能回顾性地预测低强度电针刺激(ES)将或将不会有效产生抗炎作用的身体区域。

我们的研究为穴位在驱动特定自律神经通路方面的选择性和特异性提供了神经解剖学基础。

针灸治疗人类疾病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刺激特定的身体区域(穴位)可以调节远处部位的身体生理机能。

这种作用被认为是通过假想的经络来实现的。

尽管现代解剖学研究尚未证实,此类经络的实际存在效应可以通过躯体感觉自律神经反射来实现。

这些反射始于激活来自背根神经节(DRG)和/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元所产生的外周神经激活。

然后将感觉信息从脊髓传递到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系统。

脊髓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随后激活外周自主神经通路并最终调节人体生理的各个方面。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为什么电针刺激(ES)可以驱动最近报道的迷走神经-肾上腺轴从后肢后肢足三里(ST36)穴而非腹部天枢(ST25)穴的原因。

我们推测躯体-迷走-肾上腺反射是由支配后肢特有组织的感觉通路驱动的。

与腹部相比,后肢独有的感觉通路(如关节、骨骼和骨骼肌)驱动躯体-迷走-肾上腺反射。

其中一个候选通路包括由 PROKR2Cre标记的 DRG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支配肢体深部组织,但不支配皮肤表皮......

顾风文思如尿崩,哪怕用着外文也丝毫不影响丝滑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很快文章的摘要就基本上被自己轻轻松松的搞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