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朋友的身体基础状态太差了。
身体不但长期处于低氧状态,并且经过了三次手术。
本身也存在慢性贫血的问题。
情况比彭主任和梁院士联合做的那一例患儿还要复杂。
所以首先讨论的是麻醉和体外循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
好在之前麻醉团队和体外循环团队已经有不短的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
很快就给出来了他们设计的方案。
结果没出什么意外,精心设计的方案被大家认可通过了。
接下来就是涉及到患儿血液保护的问题。
有了上一次手术的经验,彭主任建议还是采用ECMO来保驾护航。
虽然这东西很贵,但万不得已的时候,该上还是得上。
所幸这个患儿家庭的经济条件也还可以。
否则也不会支撑到现在做第四次心脏手术了。
接下来要讨论的就是上次差点滑铁卢的手术部分。
想起上一次惊心动魄的抢救过程。
彭主任声音沉重的说道:
“上一次我们做的那一例患儿从心脏暴露到体外循环开启花了4个小时。
手术过程中,室间隔缺损修补+房间隔缺损修复+重塑心脏双心室的结构
+三尖瓣返流修复+双动脉双根部调转+肺动脉狭窄扩大花了8个小时。
这么长时间的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导致患儿的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
所以最后的缝合+处理出血整整花了7个小时。也就是说整个手术,
花了快20个小时才险之又险的把患儿从死亡边缘给拉回来。
但是我们不是每次都能够有这样的运气,所以这一次必须在必要环节提高效率。”
听到彭主任旧事重提。
在场所有团队的成员都想到了那一场马拉松式的手术。
接近20个小时的鏖战,所有手段用尽才险之又险的把患儿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要是再来一次的话,他们也真的不敢保证是否还能有上一次的运气了。
这时候,彭主任转向顾风,脸上洋溢着笑容。
“所以这次邀请顾风教授前来,就是想提高手术效率,在一些必要的环节节省下时间。
比如从开胸到心脏暴露,然后启动体外循环这个环节,我们整整花了4个小时。
如果让顾风教授来主刀这个环节的话,应该能够帮我们省下不少的时间。
后面我们在其他步骤再提高一下效率,可能不一定会有出血不止的状况了。
顾教授,如果您来主刀进行心脏暴露的话,大概会需要多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