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后来,又谈及英文译本对阅读者造成的影响,使阅读者对其模式的理解与应用造成偏差,而这个错误几乎没人重视。就是前面谈及模式的三个阶段不应是“分隔-过渡-聚合”,而是更为准确的“分隔-边缘-聚合”。为何说是边缘,因为这正是代表了一种游离于两个世界之外的状态。最后再强调,绝不能静态地看待过渡礼仪中的“边缘”,因为这是每一个个体或团体都必会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方式。
林柏从字里行间中读到了悲伤与无奈,亦或是唏嘘或者愤怒,但是又一瞬之间,这一切都不再有了。因为至少这些文字就呈现于他的眼前,前人传递知识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读完序以后,他一头扎入内容丰富的正文中去。见过的没见过的,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各式各样的民族各种各样的,从地域更变到社会到个人再到时令节期的各类仪式纷乱复杂却相对井井有条地摆放在他面前。
然而这本书并非尽善尽美,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这本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可避免地,作者在谈及一些民族的某些仪式时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与理解。
不过林柏也无法一朝一夕就将整本书通通记下来,他也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他所要做的仅仅是想将自己从难解又困惑的现实经历的关注放在书本上。这是一个极其有效的疗愈过程,因为阅读并非为了应付考试,仅仅是出于阅读这二字本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粗读一遍之后是细细品读,将一个又一个字、一个又一个词汇、一段又一段句子、一块又一块文段通通迎入眼眶,他忘了悲伤忘了痛苦忘了死亡即将临近,亦忘了过去自以为是的狂喜还有面对极其搞笑之事时毫无价值的嬉笑。
时间仿若在此凝固,他好像又回到了那辆不断奔腾血液的列车,那时,那个声音说,生命!他渴望生命!他怎会不渴望生命呢?但那是毫无意义的循环。或许是更容易理解一点的、佛陀自称早已跳出的轮回;或是西西弗斯不断将石块推往山顶却永远无法成功的反复;亦或是伊藤润二画笔下的漩涡。
这一次却与虚无的列车大相径庭,这是令人获取平静的行动,这是令人获得安宁真正有效的作为。这大抵就是尼采思想混乱又缺乏彻底性的“永恒轮回说”中所提倡的,去肯定去追寻一个真正值得你去循环往复的事。
永恒轮回说?
他将电子书翻阅到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正是在那里,阿诺尔德·范热内普提到了一个与之相似的词,也正是那个词让林柏想起了深埋在他心中的记忆,那些早已被他遗忘的选修课程中所提到的东西。
那一段是这么说的:
“无论过渡礼仪模式如何复杂,从诞生到死亡,此模式最常见的是直线形。然而,某些民族,如阿萨姆的鲁杉人,则表现出圆周形,其中的每一个体都经过同样无尽系列的过渡阶段,从生至死,由死复生。这种极端的循环模式在佛教中获得伦理与哲学意义范畴,而对尼采的“永恒回归”(Retouréternel)理论而言,则具有心理学意义。”
民俗学,可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