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乌水事变”

后世的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一事变的时候,给它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乌水事变”。

从字面上看是以地为名,这也是历史研究的惯例,因为它是从一个叫乌水岭的地方开始的。但也有人说,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其中两个字非常符合这一事变的性质。

一个是“乌”字。

历史学家认为,宫廷事变历来都与历史进步无关,它不过是帝王家族权力的再分配,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说。如果说有什么值得反思的话,那只能说明在某些体制下,人性的残酷与血腥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进而揭示出体制的缺陷。社会学家认为,兄弟相残严重违背人伦,破坏了社会伦理道德,使社会失序。也有军事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设,对事变的整个过程,如果怎么样,又怎么样,就怎么样等等。当然,大多属于事后诸葛。

最后,还是一位政治学家总结得好,争夺的双方,不论谁赢谁输,实际上都是输家,它不过是警醒后世的一面镜子。总之,在学者们的眼里,事变本身不论从哪方面说都是污七八糟的。“乌水事变”的“乌”字就有“污”的意思。

而不论持哪种观点的人都对艾斯亚持否定态度,主要在于他的行为是典型的不仁不义。帕杰纳木国王当初收留乌兹托鲁奴人,主观上是为了扶持摩索巴,客观上也帮助了乌兹托鲁奴人,使其有了立足之地。

道理上讲,艾斯亚应该信守承诺,忠于摩索巴,但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艾斯亚背叛了帕杰纳木城主,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关键时刻反水了,站在了萨艾纳斯一边,这个“水”就是“乌水事变”里“水”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称之为“事变”而不是“政变”,淡化而已。

而民间的说法则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都有,其中一个比较靠谱的版本是这样说的。艾斯亚本来也想遵守诺言,站在摩索巴一边。但他看到摩索巴品德不修,骄奢淫逸,独断专行,联想到曾经发生的种种矛盾和摩擦,再加上那座人人唾涎三尺的金矿,一旦登上大位,将对艾斯亚极为不利。

关键是,即或双方联手,在军事实力上也不是萨艾纳斯的对手,有没有胜算非常难说,走这一步风险太大。而与萨艾纳斯联手,摩索巴手下那些亲兵,再加上一些忠于城主的老臣们,其军事实力远远无法与两人抗衡,如此则有九分胜算。萨艾纳斯还抛出了让艾斯亚无法拒绝的诱饵——事成之后以城池相送。最终使艾斯亚下定了决心。

就在当天萨艾纳斯中箭死亡以后,战斗就停止了,争斗的三方,两方的头领都已死亡,大家只有坐下来谈判,谈来谈去,最后达成了三个重要事项:一是由城主的三儿子比伦纳继承大位,第二天向全国宣布;二是着手筹备老国王的葬礼;三是惩罚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