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时间来不及,明天补章

病菌附着在病残体上借气流传播。发病适宜温度10~35摄氏度,最适温度30摄氏度。高温多雨、田间积水、湿度大时发病严重。

3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50%万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浮剂1500倍液,或77%可杀得2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四、豇豆病毒病

1 症状

病原主要为黄瓜花叶病毒、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和蚕豆萎蔫病毒。染病后叶片出现深、浅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可见叶绿素聚集,形成深绿色脉带和萎缩、卷叶等症状。病株一般叶面皱缩,叶片变小、畸形、矮化。

2 发病条件

病毒喜高温干旱环境,发病适宜温度15~38摄氏度,最适温度20~35摄氏度,相对湿度80%以下。种子带毒率可达15%~20%,病毒主要通过蚜虫传播,田间农事操作使病株汁液摩擦也可传毒。在高温干旱下,蚜虫发生严重、肥水管理不当,植株长势弱时发病严重。

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注意早防蚜虫;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抗性。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等喷雾,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五、豇豆炭疽病

1 症状

叶片发病始于叶背,叶脉初呈红褐色条斑,后变黑褐色或黑色,并扩展为多角形网状斑;叶柄和茎染病,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呈褐锈色;豆荚染病初现褐色小点,扩大后呈褐色至黑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周缘稍隆起,四周常具红褐色或紫色晕环,中间凹陷,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黏稠物;种子染病,出现黄褐色的大小不等凹陷斑。

2 发病条件

带菌种子播种后幼苗染病,在子叶或幼茎上产出分生孢子,借雨水、昆虫传播。在多雨、多露、冷凉多湿情况下或种植过密、土壤黏重、潮湿的地块发病重。

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年以上轮作。播种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毫升对水1升,拌5公斤种子。开花后发病初期,选用10%世高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隔7~10天1次,连续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