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公筑桥梁

随着公益组织在教育扶持领域的持续深耕,苏然意识到要想全方位保障这些孩子的成长,仅关注学业是不够的,还需搭建起一座连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桥梁,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包容的成长环境。

在城市的边缘,外来务工人员如同候鸟一般,为了生计迁徙至此,他们在建筑工地、工厂流水线、街头巷尾的小商铺等各处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只为给家人撑起一片生存的天空。然而,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亲子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与陪伴,家庭教育在这些家庭中近乎成为一种缺失的环节。

苏然和晓萱带领的公益团队深知,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们决定从家庭教育这个根基入手,组织一系列亲子教育活动和家长培训课程。

在一个周末的上午,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社区活动中心的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教育活动拉开了帷幕。团队邀请了资深的教育专家李教授前来授课,李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多年,深知外来务工家庭的教育困境。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家长们讲述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各位家长,你们知道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和理解。就像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个孩子,他的父母每天都忙于工作,很少和他交流。有一次,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回到家想跟父母倾诉,可是父母却只是匆匆忙忙地问了几句作业做完了没,就又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孩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李教授的讲述让在场的家长们陷入了沉思。

接着,李教授又详细讲解了一些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与关心、如何在孩子犯错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他还设置了互动环节,让家长们分组模拟亲子沟通场景,互相点评和学习。

在亲子手工制作环节,志愿者们为每个家庭准备了彩色的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动手制作纸飞机,欢声笑语回荡在广场上。一位父亲一开始笨手笨脚地不知道怎么折叠,孩子着急地手把手教他,在这个过程中,父亲感受到了孩子的耐心和对自己的依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愧疚,但更多的是与孩子亲密互动的喜悦。

除了亲子活动,公益团队还针对家长们开展了系统的培训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儿童心理学、学习方法指导、品德教育等多个方面。为了让家长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团队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通过录制的视频课程和在线答疑,让家长们可以在工作之余随时学习;线下则邀请专家定期进行面对面的授课和交流。

在一次关于儿童品德教育的课程中,团队邀请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张老师来分享经验。张老师讲述了自己多年教育生涯中遇到的许多真实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一个孩子拾金不昧的事迹。这个孩子来自一个外来务工家庭,父母平时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教导孩子要诚实善良。当孩子捡到一个钱包后,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老师,老师通过这件事在学校里表扬了他,孩子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向上。张老师借此故事向家长们强调,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德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公益团队积极与社区合作,为孩子们打造课外学习和娱乐空间。他们利用社区闲置的房屋,经过简单的装修和布置,建成了温馨的“儿童之家”。在“儿童之家”里,有专门的志愿者负责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和文化活动。

每周一、三、五的下午放学后,绘画兴趣小组就会准时开课。志愿者小王是一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他耐心地教孩子们绘画技巧,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色彩的搭配,孩子们的绘画水平逐渐提高。其中有一个叫小明的孩子,刚来的时候非常内向,不太愿意和其他孩子交流。但在绘画的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和表达方式,开始主动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作品,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周二和周四的晚上,则是书法兴趣小组的活动时间。志愿者老张是一位退休的书法老师,他用自己的退休金购买了笔墨纸砚,免费教孩子们练习书法。他从握笔姿势、笔画顺序等基础知识教起,孩子们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一次社区举办的书法比赛中,好几个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孩子都获得了奖项,这让他们更加热爱书法,也增强了自信心。

文化活动方面,公益团队还组织了定期的读书分享会。孩子们从社区图书馆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然后在读书分享会上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有一个小女孩特别喜欢童话故事,她在分享会上声情并茂地讲述了《灰姑娘》的故事,并且说自己要像灰姑娘一样勇敢善良,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外,团队还会在节假日组织孩子们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在一次庆祝春节的文艺演出中,孩子们表演了精心排练的舞蹈、合唱等节目,他们充满活力的表演赢得了社区居民的阵阵掌声。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还增进了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动,逐渐融入了城市生活,增强了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这个过程中,公益团队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比如,在邀请专家授课时,由于经费有限,有些专家的费用难以支付,团队成员们就四处奔走,联系一些愿意提供公益支持的企业和机构,为专家们提供交通、食宿等方面的便利,以换取他们的免费授课。在与社区合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场地协调、设备不足等问题,但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积极与社区工作人员沟通协商,共同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亲子教育活动和课外学习娱乐空间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好,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而且更加懂事、有礼貌。家长们也开始更加重视家庭教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和谐。社区里也洋溢着一种温馨、积极向上的氛围,居民们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从最初的陌生和疏离,到现在的理解和包容,大家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社区环境。

公益团队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一些媒体对他们的活动进行了报道,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团队中来,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政府部门也开始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和成长关怀方面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公益团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明亮的天空,让他们在城市的怀抱中茁壮成长,追逐自己的梦想,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希望和新动力。而苏然和晓萱以及公益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将继续在这条公益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希望之光。

在推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资金的需求再次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宛如横亘在公益道路上的一座险峻高山,亟待苏然和晓萱带领的团队去攀登和跨越。

当时的社会公益环境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于像他们专注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及成长扶持这样相对小众且长期的项目来说,资金的获取并非易事。大型基金会往往有着严格的项目筛选标准和复杂的审批流程,慈善家们也会谨慎地考量资金的投向和回报(这里的回报更多指的是社会价值层面的回馈)。

苏然和晓萱深知,要想让项目持续发展并不断拓展,必须全力以赴解决资金难题。他们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各大知名基金会。为了能与这些基金会成功对接,团队成员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并详细分析了过往项目的各项数据,包括参与活动的孩子人数、学习成绩提升的具体比例、家长反馈的积极评价数量等,将这些数据制作成精美的图表和报告,直观地展示出项目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例如,在与“阳光未来”基金会洽谈时,苏然详细地介绍了一个孩子的转变故事。这个孩子叫小虎,原本因为父母工作繁忙缺乏管教,性格叛逆,学习成绩很差,经常在学校惹事生非。但自从参加了公益组织的亲子教育活动和课外辅导课程后,小虎的父母学会了如何与他沟通交流,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小虎也在志愿者老师的耐心辅导下,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数学成绩从之前的经常不及格提高到了这次期末考试的 80 分以上。同时,小虎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在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起来。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苏然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地向基金会的负责人阐述了项目的潜力和对孩子们成长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