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与苏建搭上关系,能否做燧长,这些都不是赵延年在乎的问题。
去平虏燧做一个戍卒未尝不好。
他真正在乎的事只有一件:张威的伤。
不管是作为燧长,还是作为一家之主,张威都需要一个强壮的身体。如果能治好他的伤,赵延年不在乎花多少钱。
医武不分家,他对外伤的治疗也有一点知识储备,只是不多,更不清楚能否找到需要的药材。
他没有亲自制过药,之前都是拿着方子到药店买药,然后请药店直接处理好的。
这个时代,这个地点,大概率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只能碰运气。
两天后,赏钱下来了,相关的文书也下来了。
赏钱没有赵延年想象的多,特别是高阙塞的那部分。问了李伯才知道,并不是砍了多少髡头就算多少,先要减去塞里的伤亡,剩下的才算斩获。
虽然高阙塞砍的人头不少,但塞中士卒伤亡也多,连王塞长都阵亡了,所以得到的赏赐非常有限。
按首级数,只有区区三人。
这时候,赵延年才明白为什么王炎想私吞平虏燧的斩首,而高阙塞里的袍泽们也不吭声。
他们太需要这些首级了。
死者要抚恤,伤者要治疗,到处要花钱。
朝廷会给一部分,但那点钱根本不够用。
有了平虏燧砍来的这些首级,那就富裕多了。
相比之下,平虏燧除了燧长张威本人之外,没有伤亡,所有的斩首都是收获,简直让人眼红。
二十颗首级,六十万钱,半金半钱,装了整整一只大木箱,沉甸甸的,让人心安。
就这样,李伯还抱怨朝廷小气了,没有之前大方。
以前一颗髡头能换五万赏钱。
拿到赏钱后,赵延年和李伯商量,能否从张威的家里走一趟,给他的家属留钱,或者干脆带着他的家属去探亲。有亲人照顾,张威的伤或许可以恢复得快一些。
李伯有些为难。
“留点钱倒没什么,带着他们去探亲却有点麻烦,要到县里办路引才行。去边关烽燧,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管得极严的,就是怕有细作。”
“越是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去一趟。”赵延年坚持道:“我们去办路引,总比妇孺去办路引更方便吧?就算需要塞点钱,我们也有。”
李伯看看赵延年,直皱眉。“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火贵,只看到这些钱不少,却不想想自己需要多少才够用。别的不说,就你这匹马要花多少钱,你清楚吗?钱都花了,你以后不成家,不立业?”
赵延年哭笑不得,直接打断了李伯。“那些事以后再说,大不了我多砍几颗髡头就是了,先把眼前的事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