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对对对!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只听于轩继续说道:“强子,罚抄十遍抄了吗?背诵会背了吗?”
李强一听,大惊失色,苦着一张脸回答道:“我还不会背呢!”
于轩看着他,嘴角勾起一抹坏笑,说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李强、张浩和刘越三人闻言,都瞪大了眼睛,紧张地看着于轩。李强迫不及待地问:“什么好消息?”
于轩故意卖了个关子,坏笑着说:“下午有班导的课,我记得班导说下节课,也就是等下他要检查背诵和罚抄哦。”
李强一听,整个人彻底瘫软在座位上,一脸绝望。张浩和刘越则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拍着李强的肩膀调侃道:“这下你可惨啦!”
其他同学听了他们的话,也都齐刷刷地看了过来,有的同情,有的幸灾乐祸,教室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而李强则愁眉苦脸地坐在座位上。
于轩拍了拍李强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加油吧,少年!”说完,便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张浩见了,也学着于轩的样子,拍了拍李强的肩膀,同样说道:“加油吧,少年!”
刘越见状,也有样学样,拍了拍李强的肩膀。然而,这次李强却不再沉默,他猛地转过头,对刘越吼道:“滚!”
刘越被李强的怒吼吓了一跳,但随即又恢复了嬉皮笑脸的模样,对着他做了个鬼脸,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其他同学听到李强的怒吼,都不敢再看他,生怕殃及自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教室里恢复了平静,但每个人心中都因这场小插曲而泛起涟漪。李强深知自己刚才的失态,但他也明白,这是压力之下的一种宣泄。
而张浩、刘越和于轩三人,则时不时地看向李强,眼神中既有同情也有幸灾乐祸。
李强此刻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他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背诵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一人和那些需要记忆的问题。
他嘴里念念有词,时而快速诵读,时而低声默念,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他感觉自己仿佛被分裂成了十个人,每个人都在努力地记住不同的知识点。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滑落,滴落在书本上,但他却浑然不觉。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将这些内容全部背熟,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检查。
终于,当班导的脚步声在教室门口响起时,李强合上了书本,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
李强看到班导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心里不禁一凉,暗道:“完了完了,这下真的完了。”他偷偷瞄向坐在前面的于轩,但由于距离较远且不是同一组,于轩并没有察觉到李强那求助的眼神。
班导老师站在讲台上,清了清嗓子,说道:“好了,我们来上课。上课之前,我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了。”
李强听了,心里更加忐忑不安,他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希望班导不要注意到他。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只听班导老师突然点名道:“李强,你来把上节课让你背诵的内容背一下。”
这一声点名,如同晴天霹雳,让李强瞬间成为了全班的焦点。大家都齐刷刷地看向他,就连坐在前面的于轩也转过了头,目光中带着几分关切和好奇。张浩同情地盯着李强。
李强缓缓地站了起来,脸色苍白,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他感到自己的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出来。
班导老师看着李强这副模样,语气中带着几分失望和严厉:“不是跟你说我这节课要检查吗?你怎么还是这副样子?”
李强低着头,不敢直视班导老师的眼睛。他知道,这次自己肯定是逃不过去了。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李强耳边响起:“老师,我给他提个醒吧。”
李强往声音看去,原来是于轩,班导说:“于轩你来给他说一遍。”
于轩自信地站了起来,目光坚定地看着班导老师,开始流畅地背诵起李强原本应该掌握的内容:“古代人用文学阐述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在唐诗中,诗人常用比兴手法,借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像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描绘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而在宋词中,词人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场景或内心独白,来传达深情厚意。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和无尽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