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杨仪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星落门 倔强的纽扣 2965 字 4天前

但时间一久,大家可就对杨仪有想法了。

最开始大家还是抱着同情的心态,可你不能就这样一直拗下去对吧,有事儿说事儿,你这样僵持着,可不仅仅是给费祎蒋琬难堪,你直接就是给皇帝陛下难堪嘛。

一些本来还对其抱有同情心的人,也逐渐改变了态度,开始对其不满了。杨仪的人品,在成都本就不多,如此一来,便越来越少了。

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费祎专门抽空去了杨府一趟,却碰了一鼻子灰。

那次,当费祎进到杨府,看到杨府老管家杨安也是一脸的苦涩干瘪像,看见大司马大人来了,激动不已,悄悄对费祎道:“大司马大人,请您千万多担待啊,咱们家老爷这口气导不过来,这可怎么办呀……”

看得出来,就连老管家都已经在为杨仪着急了。

费祎当下宽慰道:“老人家不必担心,我这不是来了嘛。”

费祎在书房里接待了费祎。

他根本就没有出书房门半步。

“威公这是连我也恨上了呢。”费祎不由得苦笑不已。

二人本就是老相识。

费祎和杨仪一样,也都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堪称诸葛亮的左膀右臂。杨仪负责很多制度的订立和执行,更负责主抓后勤工作,调度有致,井井有条。

而杨仪的优势,却是外交。

夷陵之战后,蜀汉处于危亡之际,诸葛亮忧心忡忡,蜀汉与孙吴再结盟约是蜀汉是否有机会继续独立于三国之林的前提和保证,但出使孙吴的人选,却让诸葛亮犹豫不决。

最后,是费祎主动要求担当此任。

为此,诸葛亮专门在成都南门桥头置酒为费祎一行送行,费祎一句:“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让诸葛亮也对此行充满了期待。

故而,“南门桥”改名“万里桥”。

在军中,杨仪和魏延一直不对付,二人性格对冲,魏延跋扈嚣张,除了诸葛亮,一般人都不放在他眼里。

而杨仪却刚正且执拗,心胸不够宽广,难以容人。

于是,二人便经常发生龌龊事。

但凡杨仪和魏延发生了龌龊争执,旁人无解,基本上都是费祎去劝解成功的。

所以,杨仪和费祎二人的交情,不可谓不厚;二人的感情,不可谓不深。

但是,现在二人的身份却发生了翻转,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费祎初到丞相府时,别说费祎了,就连蒋琬也都曾经是杨仪的下属。

只是后来,三人才脱离开上下级关系,成了平级干部,直属诸葛亮领导。

现在呢,蒋琬成了大将军尚书令,相当于接了诸葛丞相的班,主管政务,监管军务,堪称蜀汉政坛第一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费祎封大司马,兵部尚书,主管军务,监管政务,蜀汉政坛第二人,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杨仪呢,则是费祎主管的兵部下辖的中军都督部的一个普通参谋人员!

你让杨仪怎么咽得下这口气!

二人不咸不淡地饮着寡淡茶汤,杨仪却依然喋喋不休地述说着自己的憋屈。

费祎能怎么说?

没法说。

他能做的,并不是改变皇帝陛下对杨仪的任职,而是劝说杨仪暂时安定下来,以图将来。哪一个人的仕途,是坦坦荡荡的?赵子龙谥号“顺平”,就真的“顺平”了?

“威公,听费祎一句劝,别再执拗了,如此一来,大家都下不来台,此又何必!”费祎苦口婆心地说。

这样的话,其实已经说了不知道多少遍,都已经淡得没有一点滋味了。

杨仪脸上却勃然变色,将茶碗重重掇在桌子上,恨恨地道:“费公此言差矣!为了让其他人都下得台来,莫非就要我杨某一人下不来台么?”

一句“费公”,将二人之间的距离拉扯得天远地远。

费祎觉得杨仪真是太执拗了,但既然来了,该说的话则一定要说,该做的事情,也一定要做,否则,真的对不起多年的同事之情,更对不起杨仪这么多年对蜀汉的付出与牺牲:“威公,事已至此,便又如何?再说了,现在的一切,无一不是孔明预先就安排好了的啊。”

费祎这也是实在没有什么好办法了,该说的都说尽了,只好把责任往死人身上推。

不提孔明还好,一提起孔明,杨仪的气就不打一处来。自己辛辛苦苦跟了他诸葛孔明这么多年,最后,还被他涮了一把,托孤给自己,利用了自己的卓越能力,却将后诸葛亮时期的所有权力都从自己身上拿去了,留下一碗残羹冷炙随随便便就打发了自己。

“孔明误我!”杨仪狠狠地捶了一下桌子,茶碗被震得摇晃个不停,茶水四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仪说出“孔明误我”这四个字的时候,已经显得出奇地愤怒了,再无当年半点情分的模样。其中的恨意,显而易见。整个一张脸,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费祎心里已经很不高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