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江城,沈腾便开始为老干妈做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
铁轨没有办法实现,小火车没有办法实现,水锥很简单,交代下去即可。有一件事情,非得沈腾亲自出马不可。
算盘。
众所周知,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
历史上,关于算盘出现的朝代,众说纷纭。一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关羽所发明,把10个算珠串成一组,一组组排列好,放入框内,然后迅速拨动算珠进行计算。功能嘛,就是为了计算军队后勤辎重的。
其二,元明说。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算盘起源于元朝中叶,在明朝时期使用已经普遍使用。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已经有关于使用算盘场景的记载,明朝的很多书籍中都有关于算盘的记载,可见在这个时期算盘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了。
其三,唐宋说。
随着对史料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认为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依据一,在于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之中,在一家商铺的柜台上就已经出现了算盘,宋元的很多书籍之中记载的算盘使用已经非常纯熟。
大唐盛世,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算盘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但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
不管这东西到底是在哪个朝代出现是哪个人发明,今天,沈腾决定,蜀汉建兴十四年三月一日,南中,三江城,中国珠算横空出世!
会计房内,端端正正坐了一众人等,都是三江城内负责蛮王家产的算筹人,也称会记。有本来就在三江城蛮王府工作的,更多却是专程从银坑洞那边赶过来的,带队的正是话事人孟繁。
祝融氏竟然也坐在其中。
花蝴蝶阿曲莫居然也满脸严肃地坐在最后一排位置上。黄崇李球也在其中,包子却不知去向。
包子不来很正常,在他的心里,兄弟有了,就是他有了。兄弟会了,就是他会了。
一共三十来位,男男女女,老少不等,有阿曲莫这样的妙龄女子,也有发须花白的老学究。
每个人面前横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算盘。
在教授珠算技能之前,沈腾还必须完成另外一个重大改革事项——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其实并非阿拉伯人,而是印度人,原本该叫印度数字才对,但当时阿拉伯人征服了印度,并且将此数字广为传播到全世界,所以,才被称作阿拉伯数字。
当然,这是三哥的悲哀,我们无所谓的,对吧。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专门的数字表达方式方法,比如中国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就承担了计数的功能,但是,中国的计数文字在这方面有两个弊端——
一则是笔画太多,书写不易,要知道中国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经过两代人的努力,才基本普及小学文化,广大的人民群众才识得文字,而此前,绝大多数的人,“斗大的一字认作扁担”的,这绝不是笑话,而是实情。多少国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认也不会写的,所以,只能摁手印来代替。
二则,中国古代计数文字里面,没有“〇”这个符号,最初都用“不写”或“空位”来作解决的方法。《旧唐书》和《宋史》在讲论到历法时,都用“空”字来表示空位。南宋时《律吕新书》把记作:“十一万八千□九十八”,可见当时是用□表示“0”,后来为了贪图书写时方便,将□顺笔改成为“0”形。
“0”这个专有计数符号也是阿拉伯数字首先发明创造出来的。
沈腾在一块小黑板上写出0十个数字符号后,便开始了授课模式:“同学们:我们第一堂课来学习十个阿拉伯数字——”
下面顿时就响起了嗡嗡声——